朱高炽先是愣了一下,随后脸上浮现出一抹笑意,拍手赞道。
“说的不错,就是这个理!”
俗话说得好,身在局中不自知。
他整天琢磨着自己老子朱棣心里人是怎么想的。
可是在这件事情上,朱棣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态度。
要是猜错了,可想而知自己肯定会守到数落。
当然猜对了,自然有其好处。
但问题就是做事情可不能凭万一。
朱棣那可是眼睛里面不容沙子的人。
既然这样,那还不如牢靠一点。
当是投石问路也好,或者是看看朱棣是如何打算也罢。
秉公处置,就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从内心而言,他也不愿意跟朱允熥关系恶化。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朱高炽还要谢谢朱允熥。
如果不是他的话,汉王不会离开京城,赵王也不会被劝诫。
至少这一段时间有关他的流言蜚语少了许多,也让日子清闲不少。
他看着自己面前的儿子,满脸的满意之色。
“你当真是比为父要强,这么简单的局面,为父却一时迷糊,看不明白。”
这时候朱瞻基一脸和煦的说道。
“那是因为父亲考虑的事情太多,一时不察所致。”
“皇爷爷想要的是太平盛世,瀛王能够在这方面做不少事。”
“所以无论是皇爷爷还是太祖爷爷,对瀛王虽有敲打,但是信任不减。”
“就算是有些时候心中有些想法也未必会长久!毕竟这小琉球是少不了瀛王的。”
听到自己儿子这
么说,朱高炽皱了一下眉头。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其实朱瞻基心中一直憋着一肚子话。
自从上次朱高炽跟他说了,有关朱棣对朱允熥有所猜测的事情。
就让他如梗在喉!
在小琉球待的时间,虽然说并不算太长。
但是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百姓对于官府的态度都让他长了不少见识。
毕竟在他的印象之中。
百姓们都是畏惧官府如虎,哪里像小琉球一样?
当官的做错事情,百姓们会为此奔走相告,甚至有人被状告到官服去。
哪怕这件事情跟自己的关系并不大。
从某种程度而言,这相当于给官府上了一层枷锁,不能为所欲为!
对于官员来说这不是什么好事。
毕竟这样一来,他们做事情就要小心翼翼。
可是对于上位者而言,这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天下的百姓太平了,国家才能够更加稳定。
更何况通过这种渠道也能够稳定人心!
因此在朱瞻基看来,小琉球应该是大明的将来。
而不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朝廷跟小琉球之间的关系恶化。
这样一来的话,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因此听到自己父亲这么问,朱瞻基便把自己在小琉球的所见所闻如实告知,末了说道。
“以民风而言,小琉球淳朴至极,并且敢仗义执言者慎重。”
“如此一来,认为官员就要更加注重自己的德行才能够被百姓所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