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一场误会,把话说开了,也就没事了。”
“既然这样,我先去找唐姑娘再去山西。”
“董大哥这么着急干什么?万一唐姑娘正好返回你们擦肩而过,岂不是浪费时间?”
在这种情况之下,朱允熥只是希望他们相互猜疑。
所以自己必须在场,要把局势尽可能的处于自己的掌控之中。
要不然到时候两个人谈崩了,或者是把误会说开了。
自己这的谋划岂不是落空了。
董彦杲一边抽烟一边默默的点了点头。
这时候他忽然抬头说道。
“对了,在山西还有个大人物,届时还需要王爷亲自去请。”
从这话里面能够听得出来。
董彦杲是的确想要做些事情的,应该是属于那种坚定的起义派。
朱允熥心里暗叹了一口气。
那个赵王朱高燧真是好事多为。
唐广很明显属于那种老成持重之辈。
如果有他在的话,白莲教绝对不会这么快闹出动静来。
偏偏在这个档口,他死了情况就变得非常复杂了。
不过事已至此,多想无益,于是就开口问道。
“山西有什么大人物?”
董彦杲的声音压低了几分,略带神秘的说道。
“此人名叫连楹洪武年间的举人,为人刚正不阿在民间官风颇好。”
“当今皇帝入京城之后,不愿劝进然后被捉拿下狱。”
“后来放出来之后免职为民,如今在山西老家赋闲
。”
朱允熥脑海里对这个人并没有什么印象。
他并不知道在历史之上连楹也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
也是明初的一代名臣。
朱标为太子的时候他担任翰林苑左春坊太子赞读,就是太子的讲师。
专门讲解经史子集圣人之学。
可是连楹为人刚正不阿,将自己所见到的种种弊端,专门编撰成书,说与朱标听。
朱元璋听说之后,那心里就不是滋味儿。
专门把他叫过去训斥了几次。
但是连楹根本就没有往心里去,依然我行我素。
一看这家伙如此头铁,朱元璋也拿他没办法。
虽然说历史上都说老朱同志杀人不眨眼性格残暴。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连楹如此刚直,不媚上做事但凭本心。
朱元璋对于他的品格也是赞许不已,于是外放成为御史。
一直到朱元璋去世他的职位都没有变动过,整整二十三年。
在民间的官声颇佳!
实际情况并不是他不愿意劝进,而是当街拦马意图刺杀朱棣。
正常情况来说,他是必死无疑。
只不过朱允熥做了一系列的操作。
朱棣杀了方孝儒和黄子澄之后,又有了传位诏书,这才让连楹逃过一劫。
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及时收手放了连楹一马。
朱允熥穿越过来的时候已经在宝安县了。
他对早年间洪武的官员了解的并不多,因此不知道此人。
既然董彦杲说起来了,他便随口说道。
“等到将来我到了山西之后,一定抽时间
去见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