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到了现在也终于明白过来。
为什么大明的皇帝喜欢重用宦官?
恐怕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虽然不清楚为什么现在的勋贵集团,到了后来基本上没有什么权力了。
让大明变成了文强武弱的局面。
当然,这也是因为盛世重文,乱世重武。
民间俗语都有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可以说在防范谋反这方面,皇帝对武官的提防更胜文官。
所以文官能够占优也不稀奇。
可是他们为了长久把持权力,自然会想办法结党营私,保证权力能够传承有序。
这就跟一个帝国的皇位一般。
大家都说了这私下的交易!
虽然说这年头有科举制度,但是能够鱼跃龙门的,只是在少数。
而且这些人很快就被拉拢了。
为什么这么说?
朱允熥虽然并不懂大明的历史。
但是他还是有个崇拜的人物的,那就是赫赫有名的戚继光。
深入了解一下以后才知道。
原来这位戚继光戚大人当年还走过严嵩严阁老的路子。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当年嘉靖帝在朝,天下的这些官员任免都掌握在他的手中。
想要做些事情,你就必须融入武器中,否则根本没有机会。
人家通过这种拉圈子的行为,将权力牢牢把持在手中。
就算是出了个事情,找出一两个典型去顶岗就行了。
朱允熥就不相信,严嵩掌权,那么长时间下面的官员屁股都是干净的。
看一看,将严嵩给熬下去的徐阶徐阁
老,被海瑞清查家中那是良田万顷,富甲一方。
这些田地和钱财从哪里来的?那想都不用想。
用一句话来形容天下乌鸦一般黑。
所以他对此并没有太大的意见。
朱棣看他这么说,眼睛微微眯了起来。
“可是你的表情,让朕觉得你有话要说。”
既然说到这里了,那就多少提几条意见吧。
朱允熥讲了一下,然后说道。
“至于皇叔想要做什么,那是皇叔自己的事情,我只是觉得这些太监没文化。”
“让他们做什么,这些人就做什么,就是做错了自己,心里面也未必清楚。”
“更重要的就是他们出了皇帝就没有别人好孝忠的。”
“可这万一太监的权力太大,就会变成汉朝末年的十常侍了。”
等他把话说完,朱棣淡然一笑。
“这你就不用操心了,这些太简单自然要先学习孔孟忠臣之道。”
“要是连一点中心都没有,那怎么是一个合格的奴才呢?”
“你难道没听说过内庭的二十四衙门吗?”
朱允熥恍然大悟。
“我原来还觉得只是太监罢了,设立那么多衙门干什么?”
“原来是为了分权啊!可这样也不牢靠吧?”
但是朱棣看了他一眼,并没有就此多说,而是反问道。
“这好像不是今的事情吧。”
“是有些跑题了!”
朱允熥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然后开口继续说道。
“既然这些官员们会彼此联手蒙蔽圣听,那就要想办法引入一股势
力来。”
听到这话,朱棣冷笑一声。
“难道你想让朕靠那些商人们压制那些文官?”
“难道不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