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他这个皇帝来主导科举改革。
到时候这些读书人就会把矛头直接对准他这个皇帝。
如此一来很有可能会形成朝堂之上的不稳定!
不过要是让这些读书人自己意识到问题之所在,主动求变!
那情况就不一样了。
这些读书人相互之间各成一体。
朱棣这个皇帝就能够居中调停!
一方面不会对朝堂形成太大的冲击力。
另外一方面还能够根据事态的情境选择支持哪一方。
只要手段得到。
到了最后等到这些读书人之间相互妥协,那么这件事情也就可以被敲定了!
这一来一去之间。
朱棣还能够利用这些争斗,来完成自己对于朝堂的全面掌控!
想到这里,他的脸上不由得露出一抹笑容来!
“还是少师技高一筹啊,听你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那也是陛下英明,否则的话怎么能够主持大局呢?”
“可是此事也有麻烦之处,那就是选哪些人进研究院呢?”
听到这话,姚广孝端着茶杯,嘴角轻轻勾起。
“既然这格物之学与圣人之道,有所冲突!”
“那么陛下就干脆将此书刊行天下!”
“然后颁发圣旨,报告全国,让那些读书人进行讨论。”
“借着这个机会建立研究院,将那些支持格物之学的人纳入其中,以观后效!”
这相当于利用建立研究
院这件事情,将读书人给分成两派。
朱棣略微想了一阵,轻轻点头说道。
“这个法子可行,就照你说的办!”
虽然说大明帝国到现在时间并不长。
不过一些事情已经出现了苗头。
一些家族成长速度过快,在地方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要照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
这些家族一旦跟朝廷官员之间形成某种联系。
那么就可以对皇权形成压制!
朱棣对于这一点看得非常清楚。
现在朝廷之中的那些文官,纠察天下武官权贵不法之事。
朱棣做起来也是表现的十分仁厚。
能够少杀一些人,也尽量少杀。
这可并不是说他是在念人情。
身为帝王,个人情绪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有些多余的。
主要原因就是,文官集团有抱团的习惯。
如果让文官集团做大,对于皇权来说绝不是好事。
所以他这个皇帝必须要通过这种平衡的方式,来拉拢权贵集团。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这个皇帝做事情更加方便。
在历史之上的明朝。
土木堡之变之后,权贵的势力被文官集团打压。
从而形成了文强武弱的局面。
因为文管集团失去了相应势力的制衡。
以至于开始发生内斗。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历史经验告诉人们。
无论什么时候一股势力一旦失去了外在的敌人,就开始从内部开始争斗。
朱棣对于这一点看得非常清楚。
要不然他也不会在科举改革这件事情上犹豫不决
,主要就是在权衡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