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皇宫之内,朱棣手中拿着锦衣卫的密报。
一边看一边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片刻之后他片头看一下旁边的郑和问道。
“这小子居然为了几个百姓,把取得功名的学子都给驱逐了!”
“朕不知道该说他是聪明呢,还是糊涂呢?”
“自古以来都靠这些读书人,怎么能够治理好天下呢?”
郑和听到这话就顺着口风往下说道。
“那说明瀛王只是想要经营好小琉球,别的事情并未多想。”
但是朱棣可不这么看他轻轻摇了摇头,眯起眼睛来说道。
“花可不能这么说,这小子的心大的很,从表面上看,这事情做的有些出格了!”
“但实际上他是在赢取民心,怪不得小琉球锦衣卫都渗透不了。”
“足可以见这小子,在那些百姓心中有多高的威望!”
“在这一点上朕有的时候都不得不佩服这小子的厉害!”
朱棣说的可不是场面话,他是真的这么想的。
可以说拥有这样民心的人物,整个大明只有两个人。
一个就是他的老子,朱元璋。
另外一个那就是朱允熥了。
其实历朝历代有关于如何治理天下,都有着不小的争论。
有人觉得当以民为本,只有这样天下才能长治久安。
另外一部分人则是觉得。
百姓愚昧不堪,对他们再好也是于事无补。
原因很简单,治理天下的都是读书人,因此只要管好这些读书人,天下必然安定!
很明显,历朝历代
的选择都给出来了清晰的答案。
那就是拉拢士族,统治国家。
朱允熥这时候偏偏来一个反其道而行之。
为了百姓而得罪读书人!
从表面上看起来这个读书人的确也有错。
但是这读书人自称成一体自己人,出了事情,他们肯定要站出来说话的。
这就是所谓的舆论。
郑和听到这话他自然不好接,只能沉默无语。
而此时朱棣则是自言自语的说道。
“俗话说得好,请神容易送神难,这些学子到了小琉球,如今落到这个下场。”
“看着吧,接下来肯定有乐子看了!”
朱允熥说老实话是靠着自己的本事横冲直闯。
但是朱棣不一样。
这些年下来,看着自己的父皇是如何经营大明的,并且细细加以揣摩。
对于朝廷之中个股势力不说了如指掌,也差不了多少。
所以他非常明白这些读书人都是个什么德性。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朱棣掌权以后,武将的地位并没有降低。
说白了还是为了制衡读书人。
文武之道强调的却是平衡。
文强武弱,看一看大宋就知道是什么结局了。
要是武强文弱看一看大唐,你就会后背发凉。
所以王权必须要懂得如何平衡这些势力,否则就要出大事的。
而此时有一艘小船在清晨靠岸,一名书生下了小船。
他的眼中露出了怨恨之色,望向茫茫无际的大海恨声说道。
“好你个瀛王,竟然如此有辱斯文,看你会有什么好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