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殷一直都感激于心。
现在听到朱元璋说出这番话,让他隐隐约约有了不好的猜测。
于是一时之间声音也有一些哽咽。
“臣,领旨!到了宝安县以后一定会竭尽全力,完成陛下的嘱托!”
朱元璋则是脸上露出了一抹浅浅的笑容,走到他的面前,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
“咱也是人,总会有这一天的,你也不要如此的难过。”
说到这里,他又叹了一口气。
“可是咱这心里面还是有一些不放心哪。”
“允炆是一个好孩子,聪明好学,做事也有他父亲的样子。”
“可唯一不好的就是太过于宠幸那些书生。”
“这些人读书行,但是打仗就完全不在行。”
“若是将来出了,什么事情光靠他们撑不起这大明天下!”
“所以这一切就要靠你了,别人咱不放心。”
梅殷心里面很清楚。
朱元璋怎么可能不知道朱允炆想要干什么?
但是老朱并没有阻止。
这就说明削藩在朱元璋看来也是势在必行之事!
在天下定鼎之初。
如果没有这些藩王镇守,那么下面那些勋贵大臣,怎么可能会听那些文官的指挥?
要是让这些人在地方上沆瀣一气,将来肯定要出大事的!
有了藩王镇守地方,就能够压制这些人。
只有不给这些权贵们出头的机会,大明才会迅速的稳定下来。
可是有好就有坏。
藩王权力
过大,时间一长必然会形成割据的局面。
这也就是为什么历朝历代在建国之初多次进行分封。
或者是在地方上建立高度集权的行政单位。
通过这种方式,来稳固帝国的统治基础。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繁忙的历史使命完成之后,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但是每一股势力的退场,都不可能是十分平和的。
所以这中间必然有血与火相伴而生。
而现在朱元璋说这番话,明显就是托孤之言。
梅殷直接撩起衣袍下跪说道。
“陛下请放心,臣只要在一日,必定不会辜负陛下期望之心。”
朱元璋轻轻点了点头,亲手将他扶起。
然后命人将朱允炆给招来,又仔细的嘱咐一番。
三日之后。
梅殷从金陵出发前往宝安县。
朱允炆亲自送他出城至十里之外,这才依依惜别。
只是在临别之际。
梅殷看着年轻的皇太孙,躬身行礼说道。
“殿下,臣这一次去宝安县,想必不会出什么差池。”
“若是殿下有什么希望臣去做的,那么臣一定会尽力而为。”
朱允炆这一刻的心态也有一些复杂。
他是想说,你看能不能找个机会将朱允熥给拿下?
可是这话他又说不出口。
虽然他并不清楚朱元璋为什么来这么一手?
要是不放心的话,干脆就把朱允熥召回京城就好了!
现在居然派自己的心腹之人前去宝安县镇守!
看起来要等一等再说了,于是便说道。
“荣国公尽力
做事就好,将来若是有需要,本宫会亲自写信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