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说到这里以后长出了一口气,只是感慨的说道。
“如今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咱最操心的还是以后的事情。”
“咱在的时候还好一些,有些事情咱说了算。”
“可是咱要是不在了,后来人能不能够镇住那些文武百官,就很难说了。”
“允炆有乃父之风,可咱最担心的就是他受了那些文官的挑唆。”
“做一些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也许是因为身体不好,也许是因为有些感慨。
朱元璋微微闭着眼睛,望着摇曳的灯火,低声自语。
旁边的王景弘已经是泣不成声了,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泪俱下的说道。
“陛下的身子骨一向硬朗,如今不过就是些许小恙罢了,用不了几天就能康健。”
“这大明朝可少不了陛下啊!”
而朱元璋则是摆了摆手,脸上露出来的一抹笑容,淡淡的说道。
“人固有一死不过早早晚晚罢了,这道理咱心里清楚。”
“咱当年也不过就是一个放牛娃,因缘际会之下,成就了如此一番功业。”
“咱心里面清楚,百姓如水,若是不能善待将来必有人揭竿而起。”
“可是咱就担心后来人久居于深宫之中,不明人间疾苦。”
“所以就想着趁现在还有精力,就把该料理的事情给料理了。”
“允熥是一个好苗子,可惜了。”
这是朱元璋内心的肺腑之言。
要知道现在他下面的皇子皇孙一个个数过去。
能够把事情做的放心
的,无非就是两人。
一个就是在北平的燕王朱棣。
另外一个就是这个新鲜出炉的宝安郡王朱允熥。
之所以不立朱棣。
原因就是怕将来朱元璋撒手人寰以后起兄弟之争。
更重要的就是朱标当年在朝中威望甚高。
他的政治遗产需要有人来继承。
朱允炆因此走入到了朱元璋的视野之中。
因为他是朱标的长子,再加上他的形事风格跟政治抱负跟朱标类似。
这一点对于稳定朝堂局面有着极好的作用。
但是朱元璋的心里面隐隐约约还有些担心,于是便开口说道。
“跟宋忠打个招呼,让他把那边的事情处理完之后马上返回京城。”
“让他记住一点,详细记录那个臭小子的一举一动。”
“这人要是有了本事,心里面就难免有别的想法。”
“咱不能留个祸害在宝安县。”
王景弘爬起来,擦去脸上的泪水,躬身说道。
“奴才明白了。”
而在宝安县王府之内。
朱允熥看着刘安带过来的人,上下打量了一下脸上露出满意之色。
“除了个子低一点,相貌差一点,看起来跟我倒是一般无二。”
“刘安这差事做的不错。”
说完之后他看向让人开口问道。
“你叫什么名字?”
那人连忙躬身行礼,有一些拘束的说道。
“回禀王爷,小的名叫徐二。”
朱允熥轻轻点了点头,不过脸上露出一抹不满之色。
“这样子嘛,是过了关,但是这气质还是有些不行,刘安
把他交给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