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预防(1/2)

吃完水席,休息片刻之后,李璟参观一下紫微宫,这是他第一次好好看看这里的宫殿,参观完毕之后,便启程返回长安。

他还要替皇帝治理天下,日理万机,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在这里待着,像他这样忠心耿耿的忠臣已经不多了。

在火车上,李璟思考怎么让关中耕种的粮食增多,确保能够做到自给自足。

关中号称千里沃土,依靠的是郑国渠、白渠引水灌溉农田,现在郑国渠早已荒废,白渠淤沙堆积,导致水量减少。

再加上水渠遍布水车、水锤,导致水量再次减少,以至于能够灌溉的良田更少,要是遇见天灾,就会导致颗粒无收。

要想让关中平原重新成为沃土千里的天府之国,就必须重视水利工程,首先要疏通修复郑国渠。

另外再建立新的渭北水利工程,李璟决定在泾阳县兴修水利工程,加大灌溉面积。

等回到长安,立即召开会议,将兴修水利工程的事提上日程。

李璟打算按照著名水利工程专家李仪祉先生主持,修建的引泾河水的大型灌溉工程——泾惠渠。

当时,李仪祉先生和须群悌副总工程师共同主持,设甲、乙两种方案。

甲方案规模宏伟,预计灌溉430万亩,比郑国渠旧有规模更大,放弃旧渠,渠首设在吊儿嘴,设高坝,坝前建水库。

乙方案灌溉面积减少为140万亩,放弃清河北岸和洛河灌区,渠首不变不移,置低坝,隧洞长度减至1500米。

同时,放弃木梳湾、汉堤洞水库计划。

李璟打算先按照乙方案来修建泾惠渠,然后,再改造调整和挖潜扩灌。

顺便,在长安附近增设粮仓,用来储存更多的粮食,真要是遇见自然灾害,就不用再担心没有粮食。

李璟可不愿意向之前的大唐皇帝一样,做个逐食天子。

除了这些,李璟还打算派人出使占城,引进早熟的两季稻,让大唐的粮食多种一季。

多种一季粮食,就代表了多一季的收成,原本水稻只种一季,假设一季水稻的收成是一万吨,那多加一季收成,就多加一万吨,就能多养活一倍的人数。

所以,占城稻是一定要引进的,要是占城国敢不给,那只能出兵讨伐,将占城国变成大唐的一个州。

为大唐的盛世,为大唐的光辉事业,奉献一点力量。

……

时间来到考试的第三天,考场那边,考生开始陆续交卷,交完卷的考生陆续离开考场。

长安城内金吾卫将士巡逻加强,加派人手维护秩序,治安变得更加稳定。

这是李璟特意安排的,随着第一场考试结束,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治安问题。

譬如有人心理压力过大,又或者二两马尿下肚,就记不得自己是谁,到处扰乱治安,影响城里居民的生活等等。

这样的问题,都是有可能出现的!

李璟更担忧的是,那些居住在长安城的贫民区中的参考士子。

这些家伙当中除了脸皮厚的,那些自诩君子的家伙,为了留在长安,都欠了一屁股的债!

而且还是高利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