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善谋者,无赫赫之功(2/2)

甚至王冷然来此赴任前,得过魏王暗示,就是来背负这个最后送终使命的,静等任期后期动手,

然后先失职罚俸,干一任闲职,今后便海阔天空——在卫氏帮助下,进入那座梦寐以求的帝国最高的政事堂!

可谁曾想到,他还没动手,龙城苏府那边竟然来了这么一手!

虽然都是病重。

但,他让离闲病,和离闲自己病,能一样吗!啊?哪个真,哪个假?

昏暗书房,王冷然表情阴晴不定,屋内有呼吸渐渐变粗起来。

“欧-阳-良-翰,伱干得好!一会祈福,一会祥瑞,一会装病!干得好啊!”语气无比赞扬。

屋内无人应答。

寂静了一会儿,某位江州刺史陡然起身,猛地挥袖,桌面顿时扫空,茶具“叮珰”坠地……

江州已经入夜。

但城南刺史府的公堂内,依旧灯火通明,一众官吏衙署们被喊来聚集,似是要加班加点。

“把大伙叫来的原因,大伙应该猜到了些,今日外面不是都传的沸沸扬吗哈哈。”

王冷然环视左右,拍手大笑,一副和蔼长官的模样,语气很好说话的样子:

“这件事,其实欧阳县令已与本官书信仔细说过了,已然赞同。祥瑞突然出现,他们也有些措手不及,选择第一时间送去洛都。此举,本官十分欣慰啊,欧阳县令做的不错。

“龙城乃江州的一份子,欧阳县令那边牧民有方啊,竟能有如此天恩祥瑞降临,这是江州之福,亦是社稷之福,是天佑大周啊!”

王冷然洒脱一笑,递出一份新写的奏折,慈声叮嘱:

“来人,替本官把折子上递神都,诸君也与本官一起吧,替陛下敬献祥瑞!”

众人齐愣。

王冷然面色如常,又一番事无巨细的吩咐叮嘱。

对于敬献祥瑞一事的操作,显得十分熟练。

可能是由衷感到某位年轻县令后生可畏,被唤起了记忆,把当年上位的老本行又捡起来了吧。

一众江州官员面面相觑,少顷,纷纷抱拳:“遵命,刺史大人高明。”

某位江州刺史笑容欣慰。

而此刻,距离这座公堂不远处的后宅,某间昏暗书房内。

遍地都是砸得粉碎瓶箱柜,文房四宝等清贡物的碎片,还有倒地的盆栽泥瓦……一片狼藉。

……

圣历元年,十月初。

自江南江州龙城县的首封献瑞奏折,驰抵了神都。

几日之内,来自江南各州县各级官员的一份份献瑞折子如雪般涌至洛阳。

争先恐后。

神都朝野,顿时热闹。

会天晴朗,帝游西苑,长乐公主随驾,携群臣同往,赏御苑百。

恰闻祥瑞,美玉复圆,帝抚掌笑,公主、群臣纷纷恭贺,当即下旨,将御苑此院,更名为“完璧园”,于百之间,再建“天佑殿”一座,供奉佛降神玉,以示嘉祥。

次日,早朝。

周廷百官上表庆贺,建言为女帝加封圣人尊号,帝允之。

有老臣曰:“玉玦复圆,乃废浔阳王为帝祈福,子为母孝,日夜不休,乃至重病卧榻,大周以孝立国,此等孝心,佛祖动容,特降祥瑞。”

夫子出列,曰:“月有阴晴圆缺,连金石顽玉,亦能复圆,完美如初,试问天下还有何情谊不可复原?”

再曰:“与骨肉亲情比之,又何如?”

殿上,卫姓双王不语。

相王离轮与公主长乐附曰:“概莫如是。”

群臣百官纷纷进言。

帝默,答曰:

“然也。”

十月己巳,下诏,复三子离闲为浔阳王,召浔阳王迁至江州浔阳城,养疾。

帝派御医、女官,赶赴江州,守望病榻。

此举传出,天下士民称赞,朝野群臣归心。

十一月初,东林寺高僧善导等众,护送一枚神玉,走洛水入京,神都万人空巷,洛人纷纷围观,津津乐道。

女帝崇佛抑道,大周国教亦是释门,上行下效,长安、洛阳百姓大多信佛。

此举过后,善导大师名扬神都,偏居南隅的莲净土宗教义,始传两京,士民皆逐莲宗风尚。

浩大礼制下,神玉迎入天佑殿,又召白马、福先等洛阳名寺僧侣,与东林寺高僧一齐入殿,诵经一旬,为大周社稷祈福。

帝往之,聆听佛谛。

及至傍晚,巡游完璧园,万之中,筵赏群臣。

有文采之臣奉旨作《天佑殿颂》。

帝喜,当即下旨,改年号为“天佑”,赦囚,给复一年,免关内今岁赋,赐酺七日。

宴后回宫,当夜,帝旨传出,免江州龙城县百姓庸、调,终其身!

江南江州刁姓县丞等敬献祥瑞官员,皆有犒赏。

女帝改元,神都内外,欢庆数日。

喜迎天佑元年……

诸事皆定,喧嚣消去,余波渐缓。

一旬之后。

天佑殿内的释门高僧们,缓缓结束诵经,一一退散。

关中两京的百姓们,重新回归日常。

这偌大一座王朝,繁华无匹的神都,每日发生的事情千奇百怪、异彩缤纷,江南道的神玉祥瑞之事,热乎一阵,便逐渐没什么人提起。

这一日,紫微宫内,女帝下早朝,步行宫廊,忽有白日烟。

龙袍老妇人侧身停步,转首欣赏,身后跟随的圣驾悄停等待。

俄顷,女帝突然回头,口谕,令秉笔女官即刻撰写制书一份,飞速发往凤阁、鸾台,盖章通过。

制书与敕书,这两类都属于通常意义上的圣旨,但制书是最高规格的圣旨,专门处理重要事务,也就是以往常说的诏书。

只不过女帝名昭,必须避讳,于是称之为制书。

此刻,这一份御口亲赐的制书,内容十分简单:

迁进龙城令欧阳良翰为江州长史,即刻赴任。

这份任免制书,畅通无阻的通过了凤阁、鸾台、天官核批,最后由一匹带风的快马携持、南出洛阳城门,飞速发往江南道。

一路上所有经手它的朝堂诸公与吏部官员纷纷侧目,忍不住反复打量上面某四字名……

江州乃江南道有数的上州之一,毗邻长江,交通要道,繁商之所。

虽然有江州司马之类的贬官热门职务,但是这些都是不理州务的闲职佐官,勿去沾边,岂能与长史相提并论?

且这也正好说明,一州职权全集中在了最上面一小撮官员身上。

而长史,乃一州副官,权势仅次刺史。

江州长史,五品也。

有人不禁乍舌。

一位本朝最年轻的五品长史不声不响诞生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