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6章 复名西州(1/2)

第745章复名西州

正德十一年的五月,从京师派来的钦差队伍出了嘉峪关,一路向西过哈密抵达原土鲁番城,现在则复名西州。

西州这个名字虽然音同稀粥,不过抵不过天子喜欢,盛唐之时这里便是西州,重新恢复这个名字在恢复汉家荣耀方面有特别的意义。

另外,朝廷本身在清理土司,自然也不会在新疆再以羁縻政策统治,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要在西州设立卫所——驻军。

军队都没有,还叫大明的领土吗?

而原先由周尚文率领的西征军都是甘州、肃州的卫所,隶属陕西行都司。

战事结束以后,他们是要回原地布防的。

新疆地域广大,西州之地,地处盆地,东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扼天山南北孔道,又当中西交通要冲。

朝廷当然要在这里驻军,不仅驻军,而且还要在这里筑城。

天子令既下,京师就派遣了由少府令顾人仪为主,户部、工部侍郎为辅的钦差团,除了官员,还有以成国公次子朱凤为首的百余将官,和各类工匠,运输军器、粮食等物资的农夫。当然按照现在朝廷的财力,这都是花钱的。

这些将官之中,几乎都是军学院培养出来的,少部分是从其他卫所征调,之所以由朱凤率领,便是这些将官之中不一半都是勋贵子弟。

除此之外,朝廷也将青年将军马荣调至杨一清麾下,已原哈密卫为基础,再从陕西调兵,重新组建了西州左卫、西州右卫和哈密卫。

不过新疆初定,要形成商路繁荣的场景,需要几年的时间。但官府的配套措施现在就可以做了。

这个需求是长期存在的。

整体上就是按照朝廷的调度统一行动,少府要在西州设立专门的商铺,用来收购、转运等。

现在又轮到了他。

杨一清头发和胡子都白了很多,不过精神还可以,远离了京师的人心,在这里虽然最初有些不习惯,但渐渐的也能感受到清净的美好。

当然,还有一样神器,就是摆在众人眼前的大炮!

朱凤风尘仆仆,几年的戎马生涯以后,整个人已经再看不出那种勋贵子弟的优宠,在杨一清面前更没有任何的架子可讲,他颇有几分神采的说:“这些红夷大炮每尊重达千斤,这么远的路程都不知道怎么走过来的!”

凌卫锋是军学院出身,“部堂放心,这片地界现在是大明的,末将不会让任何人在大明的地界上撒野!”

战马的问题同样好解决,西州那么广大的地方本身适合养马,而且杨一清本身还是马政出身。

而虽然叫马市,这不过是通俗的说法,实际上就是一个商业贸易的点,除了马以外,其他的盐、茶、丝绸等商品都可以进行交易。

眼下的朝廷中,立功升爵的不在少数,而大明军队无往而不胜,这帮人都争着去。

杨一清并不排斥,不过这等大事要上奏朝廷,待天子决策,目前的话是人员准备起来,但印信等重要东西还没有给。

正统九年,安定卫那南奔掠曲先人畜、帐房,明廷“遣官往彼追理,尔那南奔等肆恶不悛,复劫掠官军马驼行李”。罕东卫奄章部占据沙州,赤斤都指挥革古者接纳沙州卫叛亡之徒,沙州卫都督困即来屡诉于朝,朝廷“数遣敕诘责”,“诸部多不奉命”。

朝廷已经下令,在西州、哈密设立专门的马市。

西州城内是尘土飞扬,因为明廷正在这里扩筑城墙,杨一清到了以后干脆主持对全城进行重新整修,城内的大道、小巷,官邸、民居全都按照汉人的风格进行重新布局。

现在的关西七卫因为明军的胜利,仍然维持着现状,朝廷没管,杨一清也没提到,马荣却讲了出来。众人有些奇怪。

“何事?”

朱凤、马荣再加原哈密卫指挥使凌卫锋各任指挥使。

不过‘为主’,却不是完全排斥。

马荣曾提出一个观点,他以为应当仿照当年的三千营,包括后来亦不剌部落归降之事,在西州再组建一卫,其人员构成以回、蒙等族为主。

杨一清想到当初人家以刘健劝他,山东是刘健,以后新疆就是他杨一清,这片汉唐故土有山东并不具备的特别含义。

新归之地,总是要有各种各样的事了,而且京师很关心这里,才五月份,军队、工匠以及一些随行迁移的百姓就已经到了。

杨一清索性一起安排了开,“眼下新疆主要是这几样事,第一个整顿卫所,恢复秩序这本官已经说了,第二便是按照圣旨扩筑城池,加强防卫,这里远离中原,叶尔羌汗国仍不死心,谁也不能保证,他们不会突然发动袭击。第三件事……”

从河西走廊跨越隔壁沙滩走来的时候,杨一清就已经渐渐想清楚的,他在西北的苍茫、远阔、雪山草原之中感受到一股特别的力量,那种力量似乎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尤其风声呼啸是还能听到古时的声响,而汉人的功绩也从来不曾消逝。

朱凤道:“部堂所言不错,新疆如此广大,都知道光是守卫西州四尊便不够用。但皇上已经说了,不好运就慢慢运,一直运。”

明朝人也想过以内迁的蒙古人、回回人为主体,重新组织力量打回去,为此还花了钱的。但是这帮人内迁之后乐不思蜀,根本没有积极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