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阳见秦正生气了,也不在意。这时酒菜上齐,洪阳闻见酒味,却待想要再问,哪知秦正已经不在身边坐着了,正跑到那边弯着身子和张太守说话呢。
哼!无良小儿,竟然抛下老夫去谄媚权贵,无耻!
秦正可是不想谄媚,但他不过去不行啊!
这张太守是太子建成旧部,到任齐州已有两年。年景虽然不是风调雨顺,但是在他的治理下,疏浚河道,抗旱、治水,黄河到了汛期倒也有惊无险。这两年没有大灾,百姓自是安居乐业,没了昔日逃荒大潮。
可是在这圣人故里,除了民生,更重要的政绩就是教化。但山东的世家实在是多如牛毛,还个个都是传承了上百年的,像二圣及其弟子家族,迄今已经绵延了一千余年。在世家眼里,他就是个屁,人家连正眼都不瞄他。所以,秦正的这个单字印刷的想法一出,他就觉得机会来了。
他不能投资,因为官府里的税银可是不敢动用。但他有政策,有权利,还能在需要的时候,用口舌之便帮着吆喝吆喝。比如,贾家楼开粥棚,就是官府把消息放大出去的。再比如,安置流民,也是他派人到现场登记的。
最重要的,他认为自己有心机。太子交待了,要他时刻盯着各种前朝遗老,但也不妨他顺便盯盯各种机会。
他把秦正叫道身边,就是想问问书坊的事。
“秦小公爷,那书坊打算建在何地?”张太守问道。秦琼虽是秦王一系,但毕竟是翼国公,秦正这次是代叔父还乡祭祖,所以口头上的面子是要给的。
秦正回道:“城南老军村。”
听到秦正想在老军村开设印书坊,张太守倒也不以为意,谁不是得意就还乡呢?倒是那些流民,这些天可是招来不少,大概有几千了。这里不仅有外地来的,更有开国以后从来没登记过户籍的。这些人是要吃饭的,几千个无产、无地的流民啸聚在一起,如果再吃不上饭的话,岂不又是一个瓦岗山?所以,他着紧的是这个。
张太守又问道:“这流民里,也没有几个识文断字的人吧?”
秦正已知张太守心意,就道:“光是印书坊,确实用不了这许多人手。但是,如果开起矿来,这几千号流民怕是就远远不够了。”
张太守奇道:“开矿?”
秦正道:“前几日,我派人在周边查探过,周边三十里,就有可采铁矿、石炭矿、石灰矿不下十处,都是荒山秃岭,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
一听全是荒山,无主之物,还是分布在十来处,张太守就不在意了,就说道:“小公爷的意思是?”
秦正笑道:“我想把流民分成数股,每股百人,多则数百,老幼皆同,散布各个矿区。挖出矿石集中运回老军村,按量计价,童叟无欺。小子在老军村附近建一个工坊,集中加工收集来的矿石。只不过,小子还有一事,需要大人帮忙。”
“哦?”张太守对工商所知不多,所以对秦正的请求发生了兴趣。
秦正道:“流民们身无片产,有了矿倒是可以拿来换钱。只怕,这些人开山挖矿的力气倒有,这圈地的费用么……”
张太守一听,笑道:“我道是何事要叫小公爷为难,这事朝廷有明令在先,凡是新入籍者,均有十亩永业田、十亩口分田。我见这流民中十成倒有三成是前朝未入籍的民户,既然归顺我大唐,这个自然是有的。剩下七成,都是外地流浪而来,到了齐州也不能看着饿死。既然都还有把子力气,不如我上报朝廷,请示一番,给他们划点荒山野岭,任其开矿烧荒,只要能自食其力,岂不善哉?待到落了籍后,再一视同仁。”
成了!秦正大喜。
=========================================
更新了20章了,行文风格、叙事结构和后续情节框架也基本确定了,总算是出了口气。
新人,果奔,所以,成绩么?呵呵。
为什么写大唐?正如我书中所写,这是个肆无忌惮的时代,任何事,任何人,任何的行差踏错,都可能戏剧性的改变历史。我喜欢这种让人心动的感觉,所以我就写了。
这不是一个历史文,但是书中所用史实都有据可查。
所以,我找了一只鸟,来代表我的理想存在,后面戏份虽然不多,但它总是个“关键先生”。它,能给我稍动历史找个很好的借口。
最后要感谢那些投给我推荐票的朋友!其实我都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找到这本书的,十万人中,你的一抹目光,却投向了我。只能说:缘分呐!
我会写,因为我喜欢大唐。
为我们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