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身剪裁的大摆黑裙子自然垂坠下来,只在裙摆左侧有几只白山茱萸花还有小小的只有小拇指盖大小的蜜蜡制成的两只小蜂蜜趴在上面,那花朵用的特殊的立体绣活灵活现跟刚刚离开枝头一样鲜亮,上面的露珠都是一闪闪的水晶,随着走动发出微光。
虽不是盛装打扮依旧艳冠群芳,几乎是她一动,所有人的目光都随着她在移动,只见她轻击了一下掌,然后灯光打到了里奥身上,眼光又齐齐到了他身上,里奥哪里怕这个阵势,久经风浪的他觉得只是注目礼简直就是毛毛雨,想起之前被影迷围追堵截跑的鞋、帽都丢了,不仅想这个国家的人还真的是温柔。
脑子想着事儿,身体也下意识的走到了台前,和伸出手来的鱼乐互相握了一下,还整的挺正规,鱼乐更加正规的介绍他的丰功伟绩,好家伙,底下掌声许久不衰,两个人下去之后才停下来。
帷幕轻轻揭开然后乐团按照位置、次序坐好,爱尔兰风笛响起之后所有的乐器也跟着一起动,升降台升起之后席琳·迪翁穿着一件雨过天晴色的礼服缓缓开唱,旋律从最初的平缓到激昂,再到缠绵悱恻的高潮,一直到最后荡气回肠的悲剧尾声都十分抒情,短短四分钟的歌曲实际上是《泰坦尼克号》整部影片的浓缩版本。“my heart will go on”由席琳狄翁深情演唱,娓娓道出那段遭逢险阻的爱情的传奇!
几乎是每一个值得让人回味的镜头都有它自己的配乐,气势磅礴的启航曲“leaving port”(启航的时段)、“take her to sea,mr,murdoch”(麦尔特先生,带她去看海)、而后却又急转直下用急促的弦乐演绎出情势告急的“leaving port”,透过乐曲巧妙地铺陈出喜悦、悲伤与重生,我们亦如剧中人得到情感上的洗涤。
最欢乐的要数‘三等舱的爱尔兰party’,虽然贫穷到一无所有或许只有一张船票的人们享受着人间真正的快乐,伴着欢快的爱尔兰民族音乐,快乐地舞蹈,大屏幕上‘杰克’和‘露丝’一边对话一边跳舞的电影原声也在放映,瞬间就将人们拉到了在电影里面的三等舱中,甚至有些人还随着踢踏舞在不停的踩拍子,声临其境。
又比如说‘沉船’、‘与主更亲近’中船上乐队最后的绝响,当船身倾斜到提琴手们不太能保持平衡的时候,也就是男女主角往船尾攀爬的时候,哈特利对其他的提琴手鞠了一个躬,说:“今晚我有很大的荣幸与你们一同演奏,现在,让我们各去各的吧!”然而,就在他手下的提琴手转身的时候,他站在原处,似乎在想“我没处可去,只有等待与主相会了。”于是,他又拿起琴炫,从容地奏着那最能让他预备见主面之心的歌,听到那天韵的升起,那几个他刚刚告别过的提琴手也转过身来,加入了他那最后的一首演奏曲(near my god to thee)。
更有凄美婉转横跨电影头尾的《大海的咏叹》,荡气回肠的唯美乐音是由现在的民谣才女西丝儿·凯嘉波哼唱,仙音渺渺绕连三日连绵不绝,乐曲与《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my heart willgo on》(我心永恒)听起来,部分有些像,很多人误以为是《我心永恒》的改编或纯音乐版,其实不是,是单独的两首音乐。
这更像一首悼念的曲子,悼念曾经的爱情,悼念沉船遇难的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一开始的时候使用合唱的音色给人一种从天而降的庄严感,后面风笛交叉使用,风笛音色嘹亮、美妙而凄凉,带来一丝随风而逝的哀伤,同时也在告诉生者,逝者已逝,请节哀。最后结尾处弦乐的运用,给人营造出一种沉重感,在我看来更像是那艘庞大的、曾被誉为永远也不会沉没而现在却葬身深海的泰坦尼克号,它再次在行驶在辽阔的海域,载着那些因事故而逝去了的我们爱着的人,慢慢的行驶着,越来越远,越来越远,驶向一处更美的天堂……
一曲终了众人才发现自己早已泪流满面,身临其境一样感受了一次悲剧中的爱情,虽然只有五天,但是五天的爱情也是爱情,值得铭记一辈子。起身鼓掌欢送席琳下台之后经久不息,画面定格在他们在船头上的经典造型处,里奥在鼓掌的间隙之中对鱼乐耳语‘多看两眼吧,过些日子卡梅隆就要把它拆开卖废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