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谢瑍等人几经周折,终于入了宝洞,并在张氏的藏宝洞内找到了三封书函。其中一封却是冉魏国主冉闵给张重华的求救信。
冉闵在短暂的两年内,一个杀胡令,让胡人闻言色变,迫使胡族大返迁。有资料显示,冉闵杀胡过程中,造成五百余万胡人死亡达百分之六十以上,也就是说短短两年,中原地带的五百多万胡人,只剩下了不足两百万。
剽悍的胡人终于领教了他们眼中两脚羊汉人的血腥报复,冉魏灭国后,胡人接受教训从过去的杀戮,变成不得不向汉人寻求合作,汉人从事农耕,胡人从军作战,开始了民族融合共处。那些迁走的胡人,后来才陆续重返中原。当然在融合的间隙里,也继续上演着一幕幕的血腥。
这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所有的安定和平,从来不是求来的,买来的,而是用血与火打出来的。对待敌人,你只能比他更强更狠,才能威慑敌人,获得胜利;你只能比他无畏更勇敢,才能得到敌人的尊重和认可。
民族气节,无论何时都应是一个民族的魂。
冉闵在后世是个极富争议的人,按说他杀胡人救汉人是真英雄,甚至是个民族英雄。但后世在课本上却很难看到对他的介绍,后世的在校学生对其基本是一无所知。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不过有一下几个方面。其一,冉闵杀胡本身不是出自本心或者民族大义,只是因为胡人威胁到了他的生命和利益,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得不由杀汉人变成杀胡人。以此来求得被压迫的汉人平民的投奔以壮大自己,也就是说,杀胡人救汉人是不得已而为之。冉闵乃石虎养孙,幼时即果断敏锐,成年后,不但骁勇善战,勇力过人,而且善用计谋。石虎对他非常宠爱,如亲孙子一样培养他。如果不是石虎死了,后赵大乱,他依然会和以前一样,享受着皇子皇孙的奢华,跟随石氏杀害汉人。其二,冉闵以区区之力,驰骋中原,杀戮无数;冉闵败亡,始有国亡而臣自戕而死之事,以此观之,汉族与非汉族之间的斗争极端尖锐,不利于民族团结。
冉闵于史书上的记载不多,评说也不相同。后世的热血网友很多为其鸣不平者。现将蔡东藩的一段评语摘录如下:冉闵乘石氏之敝,起灭石氏,扫尽羯胡,僭帝号,复原姓,说者谓其志不忘晋,临江呼助,设晋果招而用之,亦一段匹磾之流亚。吾意不然。段匹磾之害刘琨,吾犹恨其昧公徇私,不能以厌次数言,遂为之恕。彼闵蒙乃父之余荫,受石氏之豢养,予以高官,给以厚禄,犬马犹知报主,闵犹人耳,何竟不顾私恩,对宠我荣我者而反噬之?况羯虽异族,远系从同,必欲尽歼无遗,设心何毒?是可忍孰不可忍?而谓其能顾祖国,必无是理。
书归正传。
冉魏国主与凉王相约,同为汉人,相互扶持。这封信竟是冉魏的求救信,即冉闵在危难之际,希望能得到张重华的援助,并告诉张重华,其于冀北某处秘密藏了大量武器装备和后赵的财宝,与张氏共享。如果冉魏灭国,请张重华寻觅冉氏隐脉,伺机取出,再战胡人。冉闵被杀,他的儿子冉智和将军蒋干派人向东晋求救无果,张重华得到消息已经太迟了,大军未至,冉魏已败,只好退回河西。而冉氏一脉为躲避燕国追杀,隐姓埋名,不知去向,张重华无法成行。
更可惜的是重华死后,张氏内讧,谢艾被杀,自毁长城。十年之内,国主四易。到天锡得位之时,南部已失大半……
众人听罢,心中嗟伤不已。谢瑍更是心中慨叹,冉闵生不逢时,东晋太过懦弱。这样的人那时不止一个,像祖逖,刘琨等,都是名将,可惜不为重用,最终落得惨死。究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朝廷昏聩,当权素餐尸位,只知享乐。相比而言,桓温,这个曾经想取而代晋的权臣,虽然私心过重,数度北伐却是真材实料,倒是可圈可点。
其实,笔者对张氏没有乘石氏内乱,冉闵杀胡之时东进,也是很有些不以为然。石虎当时可没少进攻和威逼张氏,若不是谢艾,怕是早就败了。为何不乘石氏衰败之时歼灭之?反正我有大河天险,退可守进可攻。如能占得长安,得潼关之利,未必不能收复中原也。
最后一书,却让谢瑍等人哭笑不得。
书中写到:此地所藏,强军复国。张门子弟,当复旧地。如有违抗,天地共诛。此处宝图,一式两份,一份托于马氏,一份藏存凉王。团垫之下,有开门之法,需张氏血脉,以血灌之,其门自开。
晕了。谢瑍心中顿时好像有无数邪笑的面孔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