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了谢掌柜,出泽索城西行,三人只能牵着马步行出谷。
泽索谷离张掖约200里许,到删丹只有几十里许。删丹即今之山丹故城所在(在今山丹东南约40公里,焉支山北麓),在泽索谷西南。
城西这段谷地,难以行走,约10里的谷道崎岖不平不说,更可怕的是路面是坚硬的路石。虽经古往今来时光的洗礼,依然绽露着峥嵘。不知是特意还是天然,这段路绝对是骑兵的克星。出了谷道,外边就是大路。虽然依旧坎坷,不算好走,但比起谷中,已是天壤之别。
说明一下,删丹县的建置是由西汉击败匈奴,尽有其地后为实施行政管理而设立的县级区划,它的名称由来与县境内焉支山有着直接的关系。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焉支山森林茂密,松柏蓊郁,旧志载其山晓日初映,其阳承晖,色若丹;其阴凝烟,为深碧,丹碧相间如“删”字,又名删丹山,县以山而得名。
据《山丹县志》载,删丹古城在焉支山谷地近钟山寺处,“以晓日出映,丹碧相间如‘删’字,又名删丹山,而县以此得名。”,删丹秦时为月氏地,汉初属匈奴,自骠骑将军霍去病收复,方归入大汉版图。《汉书·地理志》云: “桑钦以为导弱水自此,西至酒泉合黎。莽曰贯虏”。而桑钦所指弱水,即发源于今山丹南境的祁连山冷龙岭,此水向北而流,即今山丹河,是黑河支流。合黎,即今临泽、高台二县西北之合黎山。据此,可知汉删丹县即位于今山丹河旁。今山丹县城南40公里、霍城乡邓家庄北侧、山丹河东岸的汉湖古城即为汉代删丹城。该城址曾出土许多汉代五株钱、王莽“泉货”,汉陶罐、汉砖等文物,居延新简ept59,582有简文曰:“删丹至日勒八十七里。……”日勒县城址在今山丹县城南之五里墩,按此距离计算,双湖古城当为汉删丹县城。
删丹城应该是隋唐前后迁到现在之位置的。唐《元和郡县志》载删丹在州城(今甘州区)东一百二十里处,据此,故地当在今山丹县城附近,即今县城东十里堡西侧明长城内侧。这里是晋朝及南北朝时期仙堤城所在地,今天的十里堡古称仙堤铺,就因古仙堤县在其附近而得名。今十里堡西2公里处,即明长城南侧有一古城遗址,至今虽夷为平地,但其遗址东北角还残存高一米,厚八米的黄土夯筑的城垣一段,地表一米以下有灰层和大量陶片,遗址北侧有古墓葬群,还有出土的陶器、铜器、五铢钱,半两钱等,都可说明这里曾是居民较多的地方,历代设县城的可能性较大。元朝讹"删"为"山",由此删丹演为山丹,沿用至今。其实是元朝认为删丹的“删”字太难写而改名的。删字难写?看官是不是想笑?呵呵,反正我是笑了,当然是苦笑。
山谷两侧是石头,中间是一条清溪,向西北流去。这里的地势很奇特,就是东南高而西北低;山则相反,东南低而西北高。所以这里有著名的怪坡,自己能爬车的坡。其实是因为视觉引起的,使这里成为事故多发地段。自驾车的朋友到了此处要谨慎才是。
因为两侧山峰高耸,常常有种两边山脉向中间空间挤压的感觉,这种挤压之感,尤以从宽阔处向收缩地行进时最为强烈。峡口也叫硖口,此情此景硖字更觉准确,正是“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景象。
后世所见的峡谷两边的山崖泛着黑色的纹路,整个峡谷呈现出来的是被地火焚烧过的样子。这是不是因为后世此地没了溪水的缘故呢?如果是的话,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