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改。
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
世言,世杰溺焉,宋乃亡。我道,伯约死国,汉遂终。
姜维是大汉最后一位殉道者。
蔡东藩对其的评论还是比较公允的:“姜维才不逮诸葛,而欲与魏争胜,连岁出师,致民劳苦,不可谓非失计。然如后主之昏愚,亲小人,远贤臣,就使维不伐魏,蜀亦宁能久存乎?况维闻魏人窥蜀,即表请遣将守险,而为一黄皓所误,卒至魏兵三路,长驱直入;是咎在黄皓,于维无尤也。剑阁守险,钟会屡攻不克,而邓艾从阴平进兵,直趋涪城,诸葛瞻不依黄崇之议,让敌深入,猝至战死,是咎在诸葛瞻,于维亦无尤也。成都虽危,尚堪背城借一,后主宁从谯周,不从北地王谌,面缚出降,坐丧蜀土,是咎在后主,于维更无尤也。至大势已去,维尚诈降钟会,意图规复,乃不幸失败,一死谢国,维之报主,至矣尽矣!天不祚蜀,何维之足尤乎?”
这一段的大意是,姜维本来才能比不上诸葛亮,还要和魏国一争胜负,连年征战,劳民伤财,不能说姜维没有失策之举。但是后主刘禅,亲小人,远贤臣,就算姜维不伐魏,蜀国就能持久吗?当姜维得知魏国欲伐蜀,就上表请求派遣大将守住险要之地,却因为黄皓而不能实现,最终让三路魏兵长驱直入,这是黄皓的错,与姜维无关。姜维亲守剑阁阻击魏将钟会,钟会屡攻不克;而邓艾从阴平进兵,直趋涪城,诸葛瞻不听黄崇的建议,让敌深入,猝至战死,是诸葛瞻之错,与姜维亦无关。就算如此,成都作为蜀国国都,即使被围,亦可据城一战。但后主不听弟弟北地王刘湛决战之言,反而听从谯周,不战而面缚出降,坐丧蜀土,是后主之错,与姜维更无关系。后主已降,大势已去,在这样的危难之时,姜维尚未放弃,诈降钟会,离间魏将,意图恢复蜀汉,可惜失败,以死谢国。姜维忠贞报国报主之心,可以说是之至。蜀国不存,怎么能说是姜维的过错呢?
又【清】陶澍题姜平襄侯祠诗曰:
北伐频年战斗劳,
纷纷被敕倒旗旄。
犹闻死后将军胆,
空拔营中壮士刀。
往事竟成蛇画足,
天心已定马同槽。
当归远志徒虚愿,
岁岁祠前剑水号。
【这首诗,可能是写姜维诗中最有意思的一首。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找此诗的赏析。这里就不多写了,以免有凑字之嫌。】
谢瑍离开姜家庄之时,姜孝应姜延之邀,暂住一日。
翌日,姜孝带了五名十七八岁姜家少年充作谢瑍侍卫,均是武艺高强之辈,姜氏有言在先,只做谢家侍卫,不做朝廷官员,谢瑍若有所思。不过谢瑍随即心中一笑,自己尚是晋臣,侍卫谢家与侍晋有何异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