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子明有暇兵进秦州,洮水未竟独走姚苌(1)
却说慕容垂眼见诱敌无功,姚兴又得了修缮城池之隙,暗自苦恼。却不知,新平城内也正在正在进行着两派的纷争。一方见晋军撤围,想要乘机西走;一方自然是支持姚兴固守新平。正所谓人算不如天算。
弃城一方认为,如不乘机而走,新平孤城,必无幸免。固守方认为,晋军撤围本就是诡计,一旦离城,防无可防,必定遭擒。应该说双方说的都有道理,姚兴也明白其实不管如何选择,都对自己不利。甚至可以说败是必然的,只是一个早晚问题。但不战而降,不是姚兴所想。就算是晋军势大难敌,就算是谢瑍妙算无遗,作为一国少主,不战而降不单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态度。
吵到最后,各不相让,没有结果。还是姚兴拍板:双方各退一步,如晋军今夜不围城,即乘夜色弃城西去,追赶主力与姚苌会合。
或者有人说了,姚兴是傻子吗?此刻西去,陇东易主,他们迟早还得南下,可是南下又能如何?谢瑍在略阳,扼住东西要道,除非他们翻越陇山(六盘山),这是不现实的。
姚兴肯定不是傻子,但他现在既没有各方消息,也没有联络手段,更没有硬抗的战力。他的选择实在是无奈之举。
而慕容垂撤了围城,放出大量探马斥候严密注意新平动态,一旦新平有异动立刻报他得知。并严令各军加强警戒,随时等候军令,准备出击。同时,慕容垂派出信使向谢瑍报告最新战况,并将自己的行动作了详细报告。
幽州。
张垚和马季在谢瑍大军出发以后,一面监察和推广新政,督促春耕;一面开始建设城池。因为谢瑍特别强调城市建设要注意环境保护和交通,并将后世的城建理念向他们作了说明,加上有杜昺和顾恺之这样的高人相助,幽州城的城建方案,可以说是相当的超前。既有古人的智慧,又有现代的气息。特别是排水、绿化、道路、公共卫生等方面,让人耳目一新。
一边城建,张垚二人也没忘记谢瑍临走时的交代,要求他们五至十年的时间在居庸关修建关隘,并修缮自居庸关向东的古长城。他们第一步就在居庸关修起了关城。
至于古长城的修缮放在了第二步。东起自山海关的长城,最早是燕赵修造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了修缮。现在我们看到的山海关段长城是大都是明朝大将常遇春在此扩建的,一直修到北京,作为明朝都城北京的北面屏障。
张马二人的意思很明显,先修关城,然后自关城向东或修缮或新建,将古长城连接起来。
而此刻的刘裕正在跟高韬梳理新政,慕容农已经整军待发。
能让刘裕坐下来督施新政,相当的不容易。最后还谢瑍一句话:若失地尽复,德舆兄何以处?回家养老还是继续为百姓社稷做一份男儿自己应当做的?新政乃国之本,德舆兄不可不知,不可不察。
刘裕能成一国之君,绝非愚笨之辈,本来对谢瑍心存敬慕,经谢瑍教导,即使心中原本不愿,也只能沉下心来。经过若干天的学习和实践,刘裕明白了,这新政有时候比征战更重要。耕者有其田,而且禁止买卖,如有买卖,双方皆处罚,而且买的处罚十倍之。所有分配的田地,皆在官府备案,而且这个备案是自村、镇、县、郡、州层层校验过,如要修改基本资料,必须自最基本的村镇开始,层层上报,经过各级主管部门审核无误方可更改,这就从制度和程序上将兼并土地的可能降到最低。因为百姓有了土地,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从而使社会安定和繁荣有了可能。而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免费的学堂、看大夫,这都是前所未有的。按大少爷的说法,等以后有了能力,可以盖高楼,供百姓居住,连水都可以直接到高楼之上,想想都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