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弗莱明仅仅只是发现青霉素而已。后来有研究者推测,既然青霉素可以杀死葡萄球菌,就有可能杀死能使人致病的其它细菌,这仅仅是一个推测而已。
直到1940年,英国的病理学家佛罗理和德国的生物化学家钱恩通过大量实验证明青霉素可以治疗细菌感染,具有治疗作用,並创立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取青霉素的方法。
隨后医生第一次用青霉素救治一位患败血症的危重病人,青霉素杀死了这个败血症体內的细菌,使当时无法治疗的败血症病人恢復健康。
青霉素的发现到临床应用,整整了十二年时间。
而青霉素的工业生產已经是1945年的事情,那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爭造成大量伤员,急需大量的青霉素进行救治。这种特殊的形势促使英国和美国的科学家对青霉素的製造进行了大量的艰苦研究。终於,在1945年实现了青霉素的工业化生產。
可是k因子的发现其实与青霉素的发现非常相似,也是杨平在一次意外中发现,可是k因子从发现到临床应用,用了一年多时间,这个效率是非常惊人的。
也就是杨教授一个人完成了无数人参与的过程,他需要经歷无数次精准的判断,一次也不能出错,一次也不能拖延,这样才能做到用十年多时间完成需要十余年才能完成的壮举。
唐顺想想都觉得头皮发麻,这是怎样一种能力,他平时经常与杨平相处不觉得异样,现在细心想起来,心里不由得肃然起敬,这是天才中的天才,这种对科研方向的判断能力和对科研实践的执行能力可以用恐怖来形容,唐顺自认为已经见过世界上眾多顶尖的科学家,没一个人可以与杨教授相比,这些学者与杨教授比起来简直就是萤火与皓月。
“或许用不了五年!”唐顺补充一句,因为五年的计算,他是不敢將k疗法的研究经验作参照,实在不敢这样参照。
“用不了五年?”陆小路挺惊讶的,感觉今天唐顺说话有点飘忽不定。
陆小路加入杨平的团队时间不久,他对杨平这种恐怖的能力的体会没有唐顺深是自然的,因为他过来的时候,k疗法已经经过开始阶段,进入了应用阶段。
“我们还是问问教授吧?”唐顺突然觉得,討论已经不重要,教授的意见才是最关键的,其它人意见只能作参考。
有时候,唐顺相信团队的力量,但是更多的时候他相信天才的力量,尤其在科学发展史上,推动科学进步的主要力量一直是形形色色的天才,而不是普通人组成的团队。
在数学上,一个高斯的作用可以超过无数平凡的数学研究者的作用,每一个学科都是如此。
眾多的博士们开始议论纷纷,有人认为用五年时间来完成这种课题太过天真,有人认为参照k疗法的进度用不了五年,还有人认为k疗法带有极强的运气性,不能作为常规参照,大家討论得十分激烈,意见各不相同,各自都有自己的理由。
唐顺朝著杨平望去,他还是闭目养神,唐顺已经习惯杨教授这个嗜好,他不敢去打扰。他看了看陆小路,陆小路明白唐顺的意思。
他们心照不宣:“等一会吧。”等杨教授自己睁开眼睛。
反正这些博士们还在议论,让他们去议论,等杨教授睁开眼睛再问问杨教授究竟需要预定多少时间,这样唐顺好做规划,资金、人才等等,都要具备计划性。
大约十分钟后,杨平终於睁开了眼睛,唐顺立即抓住机会:“杨教授,你看我们下一步研究计划需要预计多长时间?”
多少时间?杨平想了想说:“我们还是保守一点,不要太急躁,將时间拉长一点,一年时间吧。”
一年时间?还是保守一点?唐顺以为自己耳朵有毛病呢。
“教授说一年?”唐顺向身旁的陆小路求证。
陆小路点点头:“好像是这么说的。”他也不敢確定,一年时间实在太出人意料。
果然教授不走寻常路,唐顺本来还想问问,但是看著杨平脸上那种强大的自信,回想起每次研究遇到困难的时候,教授总是能够做出极其精准的判断。
比如思思出现脑水肿的时候,杨教授果断地提出开颅手术来预防脑疝,大家当时都有疑惑,觉得杨教授实在太激进,可是后来的事实证明,杨教授是正確的,如果不是他果断做出决定,思思一定会因为脑疝死亡。
想得越多,唐顺越是觉得杨平是神人,他居然每次面临纷繁复杂的困难时,总是能够穿透迷雾抓住事物的本质,做出极其精准的判断。
唐顺觉得自己不应质疑天才的判断,於是说:“好的,我们预定为一年,所有的安排都按照一年的计划来安排。”
在杨平看来,再长时间就是浪费,绝对不能做出五年的计划,实在是太磨人了,哪有这么长时间来做一个课题。要不是现实中各种客观条件限制,他还会更快。
但是没办法,现实中无论怎么快,都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你总不能快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