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舅,三妗子,你看我们什么时候去找一下村里的夫子呀,冬岳已经可以去读书了。”
梅冬岳抓着馒头的手顿了一顿,两眼亮晶晶的看着梅永良夫妇。
三妗子看了看梅永良,心里有些为难,但是她还是忍不住说出自己的担心。
“晚秋啊,你要不要再想想啊。我昨晚和你三舅讨论了一下这件事情,我们还是觉得冬岳还太小,现在不太适合送冬岳去读书。”
先不说这上学要的那三十文一个月束脩,单说这冬岳的年纪,会不会太小了些。
按照马里村里的做法,孩子若是要去老夫子那里识些字的话,一般六七岁才会送过去,可是如今梅冬岳才4岁半,虚岁也才五岁。
三妗子满眼心疼的看着乖巧的坐在自己对面吃白面馒头的冬岳,感慨万分。
之前跟着梅钱氏住的时候,即使年纪小也被抓去干活,还天天被饿着,这身上的肉都掉下去了。
虽然后来来了她家,但是禁不住家里穷啊,也只好让孩子们跟着过苦日子。
现在家里倒是挣了一点钱,但是毕竟不是富裕人家,也不能天天炖肉给梅冬岳补身体。
瞧着冬岳,还是这般瘦小,若是像上次一样被学堂里的大孩子们欺负了可怎么办哟。
而且今年学堂老夫子可没有招新的学生进去,所以现在学堂里的孩子小的也读了一年书了,冬岳跟得上吗?要是到时候学不会,岂不是很打击冬岳?
“三舅,三妗子,放心吧,年龄不是问题。我看着冬岳可比我们村里其他的孩子聪明多了。你看平常我们说过的话,冬岳总是记得很清楚。而且冬岳也说了,老夫子叫那些孩子读的书,冬岳也是听一遍就会自己念了。所以我觉得冬岳这么聪明,绝对是一块读书的料,老夫子一定会收的。”
梅晚秋可不想耽误了梅冬岳,启蒙一定要早。在现代,像冬岳这样的孩子,都去幼儿园读书两年了。
要知道,即使是作为一个现代的学霸,梅晚秋也没有这种过目(耳)不忘的本领。
不过梅晚秋见过一个像梅冬岳这样的人。那个人是她代表康仁医院去北京顶级医学院学习的时候遇到的一个师兄刘宇。
虽然说是师兄,但是其实刘宇年级比她小五岁,而且在大学的时候已经在国际上拿过医学界的金太阳奖提名了。
据说刘宇能成才也和他那一对有远见的父母有关。
虽然他们是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农民,但是他们却有着非常人的眼光。
在刘宇四岁的时候他们不顾众人的劝阻,坚持送刘宇读书,努力挖掘他的潜能,这才没有让他“泯然众人矣。”
梅晚秋经常感慨,还好刘宇父母开明又有远见,若是当初由于迟疑,刘宇很有可能就过着平庸的一生了。
要知道,孩子的聪明才智越小越容易被激发,梅晚秋可不想让梅冬岳做那“仲永”。若是能够从小培养,不说什么考状元,起码是能考一个举人的吧。
虽然每个月都要交很多的束脩,但是教育本身就是一项投资,要是经营得好,这可是一个稳赚不赔的投资。
总之,多读书总是没什么坏处的,尤其是在这样的封建社会里,要想出头,对于农家子弟来说,那就真的只有读书这一条路了。
“那行,既然咱冬岳这么聪明,总不能让他像我一样,这一辈子都跟着这黄土地较劲,每天汗流浃背还挣不到几个钱。”
梅永良一咬牙,同意了。他想着自己因为家穷,从小大字不识一个,也不知道吃了多少的暗亏。再说了自己那姐夫是个多么聪慧的人呐,总不能亏了他的孩子。
“耶耶耶,冬岳可以上学堂咯。”梅冬岳开心得跳了起来,举着小手就哇哇叫着,可爱极了。梅晚秋他们看着,也跟着笑了起来。
当梅永良提议马上就过去找夫子的时候,梅晚秋却忽然注意到了一个问题,冬岳现在的形象可不行啊。
瞧冬岳脸上黑一道黄一道的,这身上穿的打了三四个补丁的衣服,肩膀上还不知从哪里蹭了一点泥巴,可不就是一个泥娃子吗?哪里像是一个要去读书的孩子,不行,可不能就这么过去。
虽然都是村里人穿着有补丁的衣服很正常,但是那老夫子可是一个文化人。
都说有文化的人都有自己的坚持,她可是知道的,学堂里的那个老夫子讲究得很,平常对学生的要求也很严格。
他经常穿着一件干净整洁的长衫,把自己整理得干干净净的,这在学堂里上学的孩子们自然也不敢不清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