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德中的’丧失’概念包括了“内部事件、信仰系统、生长和衰老的过程以及显而易见的各种丧失,如死亡、离婚等”综合了当事人对丧失的生理、认知、情感、行为以及心理反应,是一个综合性的八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最初得知丧失。丧失最初带来的影响涉及生理、行为、情感、认知以及心理等维度。震惊、混乱、麻木、迷惑、分离及否认等只是个体可能经历的各种行为、情绪或感受的集中反应,是个体认识到丧失已经发生而采取的正常反应。
第二阶段,试图通过坚持来限制丧失。将注意力和情感体验集中在丧失的积极面上,放在任何能够利用的内部资源和希望上,以延缓丧失带来的负面影响。此阶段通常表现为睡眠困难、内疚、讨价还价、沉思、渴求。
第三阶段,试图通过放弃来限制丧失。施耐德认为这个阶段中,人们从依赖或对某个失去的人或物体的依恋中解脱自己,为将来适当的行为或态度铺平道路。在放弃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抑郁、焦虑、拒绝、厌世、悲观、自杀意念,遗忘以及享乐等反应。在此阶段人们放弃他们以前抱有的理想、信念以及价值观。
第四阶段,意识到丧失的影响。施耐德指出,这个阶段是遭受丧失经历最痛苦、最孤独、最无助的阶段。个体可能感觉到强烈的剥夺感、极度的悲哀,并且在应对丧失现实情况时可能感到没有任何抵御能力。其典型的行为表现是极度疲倦、痛苦、沉默、孤独、寂寞、绝望、空虚和无助。
第五阶段,获得丧失的观点。这一阶段个体进入了接受期,表现为忍耐、接受、原谅、回忆、恢复以及平静等情感反应。
第六阶段,解决丧失。这是一个自我谅解、恢复、许诺、为行为和信念承担责任、完成事业以及进行告别的时期。这一阶段的特征为自我关心、谅解以及对他人的谅解、果断以及平静等情感反应。
第七阶段,在发展的背景下重构丧失。施耐德认为,重构丧失是悲痛解决的一个过程。当人们面临悲痛、体验悲痛直到解决时,这个过程可能提醒人们“他们的精力和生命是有限的”,从而推动个体心理发展。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有耐心、果断、有好奇心并且忍耐力增强。
第八阶段,把丧失转化为依恋。这是一个人在较高水平上接受丧失。这个过程能使人们产生更大的发展能量,更愿意为创造新生活而努力。这一阶段的特点表现为无条件的爱、创造力、深深的同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