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修改改,从五月份写到现在,故事早就不是最初写的那个故事了。期间日日夜夜,经历诸多思考、纠结、失眠、恍然,终于写成,完成了一个自爷爷去世之后就盘旋在心中的愿望。最初只想为爷爷写一本书,写一本关于爷爷的平凡一生的书;写到一半才发现,对这个自己最亲爱的老人的了解竟然这样少!他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都是怎样度过的呢?经了哪些事?吃了哪些苦?遇到了哪些人?除了老爷爷在世时经常挂在嘴边的几件事,其余的我竟然一概不知了!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我已经再也没有机会了解更多!关于他的那些真相,已经随着他的去世永远地湮灭于黄土之下了!以为自己知道很多,其实呢,一旦真正深入内里,才发现自己有多无知!
就是这样了解老爷爷的;就是这样了解二十多年来纷纷云云的人与事的。所以,我们真的了解我们自以为了解的东西么?
工作、爱情、友情,下定论时、我们真的了解么?还是只愿意相信自己的自信或者自卑、只愿意相信自己的感觉?
在写作的过程里,随着思考的逐步深入,我不由想到了更多:自身、他人、世界,自我剖析、自我反思,并将自己与更广泛的概念结合,想到了与自己有关的人与事:同龄人、未名陌生人、乡民、乡土变迁、变化、死亡、命运,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思想越来越多,这时才发现要写的故事已经不能只是有关于爷爷的事情了,于是依次增加了自我剖析与反思的部分;然后又觉得自己有必要成为一个记录者,记录一个而立未立、无婚、无房、无财的普通农村女大生的迷茫与反省;又觉得通篇逻辑凌乱,需要大修大调……未真正投入写作之前,一直以为写作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将思想精力榨干也不会有多少东西可写;然而真正投入进去之后才发现,写作本身就是生活,再普通、再平淡,喜怒哀乐一样都不会少,故事本身就有自己的生命力,当你起了一个头、推动情节发展到某一个点,会突然发现一切都反过来了,不是人推动情节、情节开始推动人,就像一条初出发源地的河流,冲过障碍最多的那一段,它会自己摸索着河道慢慢往前流;就好像,那些事、那些字,本来就被压缩在一个箱子里急于跳出来,而你只不过刚好打开了那个箱子。写到后半部分,我已经像头牛,大部分时间被故事本身牵着走了。所以,如果打算写,就不要担心写不出,该担心的是自己能不能静下心来耐住性子往下写,同时细细感受生活。大部分事情都有相通的道理。
在我的家乡,大概十年前,也就是我上大学以前的那段时间,人们提起大学生还会充满敬意地挑起大拇指;但是现在说起大学生很多人嗤之以鼻:大学生啊,挣的钱还不如我们这些打工的人多;在城市里,大学生本身就不算什么,农村来的大学生就更不算什么了。人们提及与“农村”有关的词语时常语带戏谑,例如,我曾经就不止一次听过一个人骂另外一个人“你这个农民”,很多城里人觉得农村大学生只会死读书。曾经,我内心之中深以“农村人”的出身自卑,当看到表格上要求填父母职业、而我不得不填“农民”两个字时,我就会感到强烈的屈辱感,心里发慌、脸上发烧,如果有人在旁边,我通常会用胳膊遮住填写的内容。
然而这里仍然存在着一个至关重要的局限,由于我个人经历方面的缺陷,此篇只是站在一个处于旧式农村极其生活方式逐渐消亡的阶段下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年轻人的角度,在更为广阔的视角下,许多可写的角度都没有放进来,例如城里人的生活与心理——我自己出身农村,在迷茫困顿时还有广阔的家乡土地和充满野趣的快乐童年可以回忆,但是他们、尤其是以小区门口那两个男人女人为代表的城市底层人呢?正如文中所言,每一代人都相信自己是特殊的一代,是充满希望或者遭遇不公不幸的一代。其实这是有道理的,因为除了那种由于战争、大型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的巨变的时代,所有的时代都在变,观念上的变化暗潮汹涌,悄无声息而又不可逆转,一旦意识到这种变化,人已经无法挽回地被某个时代特有的特征改变、塑造了。每个时代都有许多不同的群体,时代浪潮对他们的塑造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价值观;不同之处表现在许多不同的层面,包括心理层面的转变方向和变化程度。然而,我一直都认为,包括小学时就听老师家长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一代不如一代”,这里有一个十分重要而问题存在与人们的观点之中、也正是由于这个问题导致了一代又一代人之中无数人周而复始地迷茫与痛苦,即:每一代人都过分强调自己这个时代、自己这个个体的独特性——在某些并非大开大合的时代里、在温和的时代里,这样很容易让他们陷入悲观,将自己当成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