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摸秋与三桥乡。三桥乡自古就有摸秋的风俗。摸秋,又称偷秋。怀宁俚语:“中秋摸秋不为偷”。相传三国前期,曹操军队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中秋之夜,露宿旷野三桥铺头。几位士兵饥饿难耐,瓜果充饥,偷在田间。不料,为主帅知晓。天明,欲治其罪。村民为其开脱,口传:中秋摸秋不为偷,乃此地风俗。后,兵罪遂免。从此却留下中秋摸秋的习俗。清梁绍壬在《两般秋雨盦随笔》中写道:“女伴秋夜出游,各于瓜田摘瓜归,为宜男兆,名曰:摸秋”。摸秋之人乐于其中,丢秋之户亦隐隐窃喜,以为月桂娘娘会赐福其家。月圆中秋,新娘摸秋,摸得南瓜,因怀宁“南”与“男”同音,兆生男孩。
板栗烧仔鸡与三桥乡。三桥乡的一道名菜:板栗烧仔鸡。怀宁俚语:“三个月鸡叫唏唏,三个月鸭动刀杀。”相传元朝末期,朱元璋的谋士居三桥铺,准备发起暴动。当时,三桥人称元朝统治者为:“鞑子”。暴动就是要打击鞑子,意含“击子”。而三桥人称鸡蛋为:“鸡子”。二者,正好怀宁音近。板栗树是质地坚硬的木材,意含“意志坚定、坚决”。杀了仔鸡,就没有了“鸡子(击子)”。板栗烧仔鸡,就意味着:狠狠打击鞑子,杀光鞑子。为了统一发起暴动,便利用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将“八月十五鸡子”的信条夹在月饼中,提前分发到各地。相约吃板栗烧仔鸡,以明志。并在中秋这天发动了起义,一举推翻了残暴的元朝统治。为了纪念此举,板栗烧仔鸡沿袭至今,并成为三桥乡的特色菜肴。
三桥大河以西,三一八国道以南,草芥残垣,寂树藤长。南在庙塅,东隅朱岭,荒野晨露,松茅烟霞,秀挺而欢欣。北上河塝,西距邬庄。浓烈的槐,婆娑的柳,鲜妍的石榴,夙愿而竟酬。远亭小巷,红芳绿荫。洞箫湖酣而绸缪,荡漾而声远。三桥大河以西,三一八国道以北,地旷天低,村庄连里。甬道渐渐,屋顶俊俏而羞涩。大园巷北,经三村:王祠、西河与龙门,而临三祝乡。其道多荆棘,浅山绵延,溅流叮咚,小桥疏散。安逸天景,都与城镇建设,相去甚远。白石门东边较逼,河风云霞。焦元坝与路岭,山青若洗,人踪稀。绕红土墙,稍憩路庄。碑碣妍花,绮色而深幽。磐石清素雅,樟林辗转而不寐。还有低房苦井,在无边脆弱中渐渐伤逝着。
白洋湖,时而万顷清秀而恬静,时而白练腾空,烟波浩渺;重峦叠嶂中,湖光山色,狭长而迂回。喷沫溅花,游鱼细石;风光旖旎,落落大方。丰年稔岁,睹物兴情,赏心而悦目。风清月皎,歌莺舞燕,或因抚景伤情,感今而怀昔。光风霁月中,更令人高山而景行。藕塘水库及其下游小河。河水清澈,鱼虾成群。每逢盛夏,村民携带小儿,在河滩戏耍,在清溪浣纱。幸福无限,在碧水蓝天下。
白洋湖解放闸与三桥乡。据《怀宁县志》记载:白洋湖解放闸。座落在皖水珠流河右岸白洋湖口。于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动工兴建,一九五七年四月完工。系排白洋湖汇集的二百五十六平方公里来水的大闸。其规模为:五孔,每孔净宽二点六米,高三米,闸底高程十六米,闸顶建有公路桥,并装有电动或手摇启闭机五台,每台可起重五吨。闸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板式。
白洋湖位于三桥乡与小市乡交界处,流域面积一百五十六平方公里,汇集三桥、黄墩、小市、三祝、枫林等乡和潜山县叶家店之水。始建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解放闸,是白洋湖蓄水排涝的总关口。重建解放闸,将有利于关闸蓄水,恢复白洋湖生态湿地和保护。白洋湖湖水通过解放闸流入珠流河、皖河,最终汇入长江。珠流河为县境内河,是清河乡、黄龙乡、三桥乡的分界河流。上至小市乡茅庵村,下至黄龙乡联合桥下与皖水汇合。河流区域,鱼肥稻香、荷柳飘逸。藕藕塘水库位于三桥乡中联村境内,皖水一级支流珠流河上游,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养殖、集镇供水等综合效益的小(一)型水库。水库集水面积二点六平方公里,总库容一百九十点二万平方米。水库防洪保护区涉及三桥镇零点五万人口,零点六万亩耕地,同时还保护着学校二所(中学、小学各一所)及三一八国道的安全。
我日耽风雅,无念自己写下素事篇章。每援笔饰笺,辄劳悬怀,命蹇如斯,殊觉赧颜。我在此只是淡写生活旋律。我非倩人,亦无蓝本,信步观场,稍散郁滞,慨当以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