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强调修德,认为“无德不养道”,试问修炼和修德有何关系?
传统道家学说认为,出生之后,产生种种后天妄心,如云遮月,蒙蔽真性,造成修道障碍,念想难除,妨害道修。
从静修的角度来讲,是要培养个人谦虚、柔和、忘我、不争的坦荡胸怀,净化心灵,去妄归真
若无修德之熔炼,则心神不清,性地不纯,如此心态,去做修炼功夫,无异沙地造厦。
有德就有道,无德即失道,道以德为基,德高道更高。
道家修炼,为何从静功入手?
道家修炼,在于炼气。
《黄帝内经素问》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种种气的变化,可谓详明,但是这里所讲的“气”,均属后天情志所生之气。
独有一句,医家不知,而为道家所秘,这就是——“静则气生”,这个“气”,乃是道家修炼所用的先天之气。
静则内气得养,生机蕴藏,自会再生真气,而为丹本。
真气发生,自有景象,须亲身体验,非字面可得。
再者,修真过程之中,一切气的变化,都要求对境无心,不假人为,方合先天,倘无持静之训炼,夹杂后天念想,谓之炼意不净,功夫难以达到高层次。
因此道家修炼,须以静功入手。
做功的时间,应当如何选择?
做功的时间,对于初学者来讲,可以有所选择,以便容易收到做功的效果。
丹道认为子、午、卯、酉四正时,正是阴阳二气相互消长的特别时机,因为子时纯阴生阳,午时纯阳生阴,卯、酉二时阴阳相胜。
此时做功,便于体察阴阳二气的动静,兼又多在工作之余,也便于自我安排。
如果针对专习丹功来讲,当以子、丑、寅三个时辰为要,因为子时一阳初升,丑时二阳来临,寅时三阳开泰,皆为炼气之特殊时辰。
故应于子时做功,以俟阳气之来复,则效验易得;丑时乃为二阳来临,更能得气;如果子、丑二时不能保证起来炼功,寅时生出三阳,自身阳气旺盛,这时一般人都会醒来一次(即使不修道的人也有可能如此),就应当于寅时醒后即起,开始做功,以采取阳气。否则此时醒而又卧,阳气即散,不复为我所用,则修炼失去良好时机矣。
据说本人所在地区的太阳位置,正午时的时间比起北京时间迟了一小时零五分,所以当地时辰的正午时应当从北京时间的十二点零五分开始,不知此种说法对否?
古人所定时辰与节气,是以中原地区为标准,如今是以北京时间为标准,这一时间,与其他偏远地方存在不同的时差。
所言你方所在地区的时辰,应以太阳为准,而将时差计算在内,理宜如此,其他时辰,亦应当作相对正确的调整。
但是对于丹道修炼来讲,这仅仅只是一个侧面,要知所有炼功时辰的确定,都不是固定不变的,
丹书云:“火候不用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成虚比。”“不易”之外,尚有“变易”,更有“中易”之“活”时辰,并非死法不变的,应当注意体会之。
盘腿打坐之后,可不可以马上下坐?
盘腿打坐之后,两腿疲劳,注意不可马上下坐,最伤筋骨。
有人辛辛苦苦坐了一辈子,就在这个关口不知注意,坐完马上下地,到老落下毛病,筋骨难伸,举步维艰,悔之迟矣!我们不可重蹈此覆辙。
如果打坐之中,遇到其他事情,只要不是火烧眉毛,就不要勿忙下地,应在收功之后再作处理。
因此做功一定要选择在自己说了算的时间进行,以防碰到其他外来干扰。
过去道家有“三不起”之说,其中有一条就是“打坐不起”,意思是说,打坐之时,无论遇到何人来叫,也不起身招呼。
打坐之后,应当如何收功?
收功,在道家叫做“退符”。
收功的方法很多,随着师传不一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坐完之后,须先将舌头从上腭放下(因在做功时舌顶上腭),再将掐诀之两手分开(上坐之时的顺序与此正好相反,即先掐诀而后舌顶上腭),而后慢慢将两条腿向前伸平,双手轻抚于两膝之上,闭目存神,不加意念,道家又称为“文火封固”。
如此静养一会,使鼎内蓄养之气,自动散布全身,否则恐有积滞而成淤气,则易倾漏,直至此气运化到周身为止。
此时但觉神清气爽,浑身轻灵,即是气布全身之象,
诀曰:“退符至身轻”,是其候也。或者此时再做一遍自我按摩,亦利气血之流通。如此“退符”之后,方可下地。有的炼师在上坐、下坐之时,还传有密咒,亦可见对于“退符”之慎重。
请问何种人可以炼气功?何种人可以做静功?何类病症适用于静功调养?
气功和静功二者,由于其炼功内容和炼功特点的不同,可以有所分别,以便同志们选择炼习,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争取获得最佳功效。
一般来说,凡是能够自我控制,对于自己的意念能够把握,如果自己感到不对劲,就立刻停止不炼,或者变换另外一种形式以应付之,象这种人可以做气功,不会出现偏差。
若是心思死板而不灵巧,不善于自我控制,难以把握自己,等到身体发生特别的现象之时,又不知如何应付,炼气功一定要出毛病。
对于道家静功而言,就没有什么特别限制,无论性别男女、年龄老幼,身体强弱、心思灵活或不灵活,都可以做。
好动不好静的人,不喜欢这种功夫,假若愿意试一试,也能做出相当的效验来,但是比较那些性格沉稳的人,见效要慢一些。
至于何类病症适用于静功调养,凡是一切本元亏损的病症,如头晕、脑胀、眼花、耳鸣、心跳、胆怯、失眠、多梦、烦躁、惊悸、易怒、易悲、多忧、多虑、情绪纷乱、遇事健忘、头重脚轻、肌肉瘦削、少食乏力、营养不良、消化不佳、工作不耐疲劳、生活没有兴趣等等,这些症状,服药难以见效,检查身体又难以查出病在何处,唯一的办法,只有实行静功修炼,可望痊愈。
当然这仅仅是针对静功调养特别有效的数种病症而言。
若从道家修炼的角度上说,静功对于深化生命所起的作用远大于此。
做到入静的境界,对于身体有什么好处?
人体内部原有天然抗病的本能,但是由于身体衰弱或者遇到其他障碍,致使抗病的本能难以发挥出来,因而难以抵御疾病和衰老的侵入。
静功的作用,就是通过入静的手段,使人体除去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负担,消除身心上的障碍,恢复人体之本能,使得人体进入自我调节状态,逐步培蓄人体内部的能量,把原有的潜能发挥出来,以增长自身的抗病能力,不光可以治愈疾病,并且可以达到自我更新、延缓衰老的积极状态,恢复对于人生的信心,永远保持青春活力。
再者,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无论物质享受如何充足,平时缺少的就是一个“静”字。
昼夜二十四个小时之中,身体虽然能够休息,思想上却从来难得片刻清静。不但醒着的时候脑筋运用不停,就是睡着了也会做梦,而且睡梦里面所感觉疲劳的程度,和醒来之时所感觉的没有什么两样。
这样积年累月下去,精神消耗越来越多,各种疾病乘虚而入,人体逐渐进入衰老状态。
对于一般身体健康的人来说,每天忙里偷闲做两次静功,如果能够持之以恒,不但可以预防疾病,而且能够延长寿命,这种长寿是必然的、健康的、积极的生命果实,每个有心修炼的人都有资格享受。
针对初学而言,假如没有一定的做功时间作为保障,则难以收到静坐的功效,但也不是时间越长越好。
任何东西,超过一定的限度,都容易走向反面,古人云“久坐伤肉”是也。笔者最初学道之时,每天打坐至少保持四个小时,而且这也是在专事修炼的条件而言,平常的人恐难取法。
一般来说,锻炼静坐,开始应当有一定的时间,充分作为保障,每天可以保持半个或一个小时,或者有可能的情况下再多一点。等到具备一定功底之后,也就可以灵活一些,可长可短,均能收效。
但也不是说就可以偷懒怠惰,而致荒疏,则无以建功。
当然静功进入高深层次之后,则时时在在不必有心去坐,但又无处无时不在静坐之中,自无时间限制矣。
丹道修炼,要求全身放松,一松而无有不松。
如果着意放松身体某一部位,容易造成其他部位的不平衡,反而破坏全身之整体放松。
整体不松,则气血必有停滞之处,雍塞成患,容易发生问题。只有做到全身放松,方可处处皆松,气血流行全身,而无丝毫阻滞之患,恢复人身自我调节之天然本能。如此气血周流,无时或滞,日日积累,自可坚固形体,保健延年。
进一步还可以和合精气神,达到更高层次的修为。
道家修炼,是否就应当盘膝打坐?
道家修炼,非必盘坐。因为这是内在的功夫,并不取决于外在的形式。曾见有人盘坐一生,自我标榜道行不浅,结果仍然不免老病而死,皆因不悟内在丹诀之故。
徒然追求外表形式,等于猴子捞月,执形而求,远道千里。
道家修炼,不拘外形,行、立、坐、卧、蹲、跪、趴,横竖均可,而以四大威仪较为常见。
丹经云:“行则措足于坦途,住则凝神于太虚,坐则抱脐下之珠,卧则调丹田之息。”
行,可缓步徐行,措足坦途,神态自若,安然行气。
立,自然站立,脚同肩宽,双膝微屈,双手自然下垂,放于体侧;或双手相叠,放于丹田。
坐,可以盘坐,盘坐较为稳固;亦可两腿放下坐于凳上,双手相叠(或掐诀),放于丹田,或手抚两膝亦可。
卧,可以平躺,先转动头部,使脊椎正直,手心向上,置于体侧,或双手相叠,置于丹田;或者侧身卧最佳,一手置于头侧或枕肱,另外一手放于丹田。
以上各种姿势,皆须注意头脊正直,自然安适,以利气血流通和放松入静。
舌顶上腭的位置在何处?其作用何在?
舌顶上腭,是炼气的起码常识,但其原理,无人深究。
人之上腭部位,有两个小窝,伸进手指可以摸到,道家称为“天池”,此非针灸之穴位,乃属修炼之关窍。
其窍上通泥丸,泥丸即是大脑,为神气会聚之所,其窍不闭,则漏神漏气,修炼家言“口开神气散”,即是此义。
故须舌尖反卷,上封此窍,抿口合齿,保养神气。
神气相抱,则津液易滋,随口咽下,灌溉五脏,如同婴儿哺乳之状。
另外,舌顶上腭,还有接通任督二脉的作用,丹道术语称为“上鹊桥”。
还丹之时,大丹亦从此窍降下,倘不接通,则易外漏鼻窍而走失,谓之“玉柱双垂”,毁人性命,不可不慎。
做功的朝向,以何方为宜?
方向问题,本与做功关系不大。丹道所炼者混元之气,纯阳之体,超越有形之上,本无方向之可言。丹经云:“震兑非东西,坎离不南北。”
若对初学而言,为了容易入门,可以有所分别。做功的方向,一般朝向东方,因为东方是太阳升起的方向,面向东方,以利采取生气。
其他如春季向东,以养肝脏,有肝病者可以依之;夏季向南,以利养心,有心病者可以依之;秋季向西,以利养肺,有肺病者可以依之;冬季向北,以利养肾,有肾病者可以依之。
以及亥子二时面向北方,寅卯二时面向东方,巳午二时面向南方,申酉二时面向西方,辰时面向东南方,戌时面向西北方,丑时面向东北方,未时面向西南方,皆为合法。
身体外部的动作,平常生活之中,能够受自己的意识支配。
学做静功之时,忽然不听指挥,自发动作起来,就怕长期下去,弄得收拾不住,整天手舞足蹈、摇头摆尾,那将成何体统,不知可有方法能够自我控制?
静功之中身体自动,对于人身是否有好处?
请问究竟是控制好还是放纵好?
有时身体想动,感到力量很大,甚至都要会跳起来,这是好现象还是坏现象?
只要能够按照前面所讲的方法,正确去炼静功,呼吸之气顺其自然,身体的动作不要用意助之,等于做柔软体操一样,那就没有大的妨碍,动的时间一长,自己就会停止。
如果不想自动,要他停止下来,也有办法做到,只须停止做静功的方法,精神上放松下来,思想上稍微抑制一下,身体马上就不动了。
不动之后,稍停片刻,仍然可以继续炼静功,这样就能令身体不动。
在古代修炼家的著作上面,只是讲到身体内部会发生气机震动的景象,从来没有主张身体外部的自动。道家也有太极之类的内家拳法,属于动功,但这与静坐自动是两码事。
外部自动的结果,只会出现身体紧张,而且扰乱内部天然气机,故为道家修炼所一贯反对。
所以静功之中身体自动,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此时如能控制,才可进一步放松身体,静养身体内部气机。
因此道家静功之法,总以身体不动为最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令身体外部入静,而内部气机自己发动,从而达到调节和升华生命的高深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