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几次的重复平台引流,导入客户池塘的动作。长期为之,应该也有一定数量的客户储备。这个时候通过耕耘现有的客户,不定期的赠送一些本店特色的礼品,比如有生煎包造型的牙签盒或者是钥匙扣之类的,加强客户粘性。对于周边高频次的客户,做好客户数据的整理,重点针对这些超级粉丝,做差异化的升级服务。做好客情维护之后,设计好老带新的活动规则。用老客户为品牌带来新客户。
而用老客户带来新客户,是流量裂变的本质。
流量裂变,做到大部分不依赖平台的引流。或者是完全脱离也未尝不可。
或许可以借鉴一下许多网红店发展迅速的原因。
像x茶之类带有轻奢属性的网红餐饮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x师傅……仿佛大家的朋友圈都在围观这些餐饮店,没去体验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真吃货。
年轻消费者的价值取向、个性特征变化鲜明,加上生活节奏快,轻餐饮的出现是必然趋势。网红餐饮是餐饮行业的一个风口,关键的问题是新生代对于餐饮的认知不一样了,他们的思维模式是“感觉为主,品牌为辅,价格为补充”,在这种思维模式下,“轻奢”已经成为整个快消品市场很重要的一个现象。
也就是说相对的,可以不考虑市场的价格的情况下,适当提高店单品的单价,也是增加利润途径之一,毕竟是网红店就是网红店,你吃过我没吃过,那不行!
相比于新奇的形式,“轻奢”的品味更能吸引年轻消费者,相对于重餐饮而言,轻餐饮对营业面积、位置上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在出品上更能适应附近主流消费者快节奏的需求,同时更容易研发新的特色和卖点。只要你够好吃,够多人追逐,自然有羊群效应,还是那句话:你吃过我没吃过,那不行!
人格认同:吃东西的环境、氛围、地点,是否与消费群体的性格、个性一致。网红店给消费者的感觉是有温度的,它通过一个清晰的人格画像吸引着粉丝——比如主打“治愈系的包包”!
盛世颜值:一款小吃能不能成为“网红”要看它的优势和记忆点,记忆点也没有那么神秘,只要投其所好下猛料就会有奇效,在口味上创新,赋予新的标签,比如以下“网红小吃”公开的秘密:
?“芝士就是力量”
?“得肉松者得天下”
?“脂肪杀器牛油果”
?“久食不厌的抹茶”
那来个:“包”治百病?
俗话说:女人的病得靠“包包”,“生煎包”治百病!这话没毛病!
女人总说“包”能治百病,其实是对的!
不开心了买生煎包
生气了买生煎包
生病了买生煎包
工作不顺利买生煎包
生活不如意买生煎包....
总之,买生煎包就对了
与众不同:食材本身再也没有什么爆点可以挖的话,如何think outside the box呢?不如跨界吧!突破常规的食物组合搭配,仰望包脚布在煎饼中加小龙虾、加金枪鱼;臭豆腐螺蛳粉的臭味相投;完美合理结合的榴莲…
有业内人士总结过一套“人间异味是清欢”的理论。
那么生煎包可加概念,减肥包(加各种蔬菜的菜系的),治愈包(各种虾,下狠成本的,好吃的),怪异包(各种怪味的,榴莲,臭豆腐,冰淇淋,棉花糖等怪味,满足特殊人群尝鲜)
越是少数人的喜欢的口味,更能标榜自己的特殊爱好。
美到包装盒里:很多网红甜品店,食物的装盒一点要美,要美,要美,用漂亮的盒子,最后撒上糖粉,撒上抹茶粉,食物不一定最好,但造型一定要别致,色彩要鲜艳适合拍照,最重要的不是包子,而是装包子的米其林星级的盒子,或者是包子盒子上一句“我虽然是个包,但是我不普通”的情怀。
拍照要好看:包子没啥特别的,但是加上棉花糖,就是白云下的包子,再配上城市背景,加上滤镜,真的是美飞起来的ins风。网红美食前两条是其次,最最重要就是要拍照好看,如果不能拍出显示卖者匠心和买者品味的照片,或者为啥还要去网红店?
网红美食的共同特点:看着卖食物,实则是卖情怀,它们不常活在舌尖,却常活在我们的朋友圈、微博中……
……
黄雷一番话,说得老板和老板娘眼睛都笑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