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寺自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起,即由佛教临济宗掌教。临济宗是中国佛教历史上的一个宗派,它源于佛教禅宗。嘉庆二年重修山门时,山门额刻“白云禅院”,可为佐证。
佛教之禅宗创建于南北朝时期,以印度来的高僧菩提达摩为始祖。传至唐朝,禅宗才真正兴盛起来。当时其第五代祖师弘忍的两个弟子神秀和慧能,又分别宣教于江北江南,后人称为“北禅”和“南禅”。因他们分别主张“渐修”和“顿修”两种不同的修行观,所以人们又称北禅为渐禅,称南禅为顿禅,即“北渐南顿”。唐以后顿禅独盛,并分成五个支派,即:临济宗、曹洞宗、雪山宗、沩仰宗、法银宗。临济宗后来又分出黄龙派和杨岐派,总称禅宗的“五家七宗”。宋以后,中国佛教几乎成为禅宗的天下,临济宗和曹洞宗尤盛。禅宗的哲学思想等还旁及儒家,宋代及明代的“理学”,即儒家和禅宗哲学结合而成的新思想。临济宗等禅宗佛教,到清朝初年就逐渐衰落了,但临济宗和曹洞宗都传到了日本国,如南宋时期的道隆禅师(1213—1278)于淳祐六年(1246),率弟子数人前往东瀛传法,成为日本临济宗建长寺派的创始人,使临济宗成为日本佛教的主流宗派之一,至今仍很兴旺。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四月,有一位明远禅师住锡于白云寺,成为白云寺佛教临济宗的“开山第一代大和尚”。明远禅师是山西平定县人,生而颖悟,长而性聪,是临济正宗第三十七世传人。明远到来以前,白云寺十分荒凉,多年无僧住持。由于明远佛教造诣很深,颇受百姓绅士尊重,所以在他整修寺院时,连当时的平遥知县李在田(河南武涉县拔贡,乾隆二十二年至二十八年,即1757年至1763年任平遥知县)也捐俸相助,并动员士绅们捐输,使白云寺修葺一新,顺利开山。
明远禅师为了能使临济宗长久地在白云寺弘扬传流,一开始就注意从严治寺。首先在他担任监院的师弟宏道的协助下,建立了寺内清规戒律,并定寺院管理规式为“十方丛林”体制,这是唐宋以来大寺院的一种常用体制,也称“十方”、“丛林”。其规定寺院财产为全寺僧人共有,任何人不得随意买卖,住持僧人也不例外。在寺内可开堂传戒,但不得把寺院降为一些小寺庙实行的“子孙丛林”,即师徒子孙相传的那种寺院体制,也称“子孙寺院”(那里的寺产都归主持支配)。“十方丛林”体制又分“传法丛林”和“选贤丛林”两种,“传法丛林”是住持僧有若干传法弟子,届时从这些法徒中选一人继任住持之位。“选贤丛林”之住持继任,则采用在寺内众僧中选贤的方式,有严格的选举程序和规定。“选贤丛林”还规定住持任职有期,一般不许终身任职,任期为六年,住持的进退都须履行规定的手续。相比之下,“选贤丛林”是一种相对民主和开明的制度,有利于僧人积极进取和佛教寺院的兴旺发达。现存乾隆二十九年(1764)《白云寺增修楼阁禅室开设丛林碑记》上还在文后特别注明“永远不许剃度子孙”,可见明远要在白云寺永久实行“十方丛林”制的决心。
明远禅师在白云寺实行的是“选贤丛林”,并率先垂范,带头实施。乾隆三十一年(1766),明远任住持期满,为能使选贤之路顺利通达,他不顾全寺僧人的苦苦挽留,面对大家不愿开选的局面,明远宁肯使“住持方丈”一位空虚,也不连任,毅然应邀前往晋阳红土沟寺院就职。在此情况下,众僧才推举明远之法弟宏道禅师继任住持之位。宏道也为第三十七世,以后顺选继位者有亮濬(三十八世)、映明(三十七世)、潜德(三十八世)、一庵(三十八世)、含真(三十九世)、道清(四十世)、宗伟(四十一世)等。
明远禅师的创业精神及高风亮节,白云寺历代诸僧推崇备至,在他圆寂之后,虽因他早已离寺而未能在白云寺建塔瘗埋,但众僧请高手绘得明远禅师“遗颜”,悬于禅堂,早晚虔诚参拜。许多文人墨客来游时,瞻仰遗颜,也多有感叹,纷纷赋诗赞颂。现存嘉庆元年(1796)仲秋时节,绵山刘泽渊、三秦杜腾蛟、定阳孟大愚等五位游客所赋的七律五首,由刘泽渊先赋,然后其馀四位皆以原韵相和,文采斐然。
佛教禅宗(含临济宗)的寺院组织管理制度别有特色,仿照朝廷“文武两班”的方式,将各执事僧人分为东、西“两序”。在告香上堂时,居住持左侧的为“西序”,居右侧的为“东序”。
“东序”要选择精通世事的僧人任职,分设“东序六知事”。即“都寺”负责寺内总务;“监寺”协助都寺监理寺内总务;“副寺”负责寺内财务;“维那”负责僧众杂务;“典座”负责寺院伙食寝居;“直岁”负责寺田耕耘及寺院修缮。
“西序”要挑选学德兼修、精通礼仪的僧人担任,设“西序六头首”,即“首座”统管全寺僧众;“书记”负责文秘事务;“知藏”负责经籍文献保管;“知客”负责接待宾客;“知浴”负责寺院沐浴室;“知殿”负责佛殿佛堂的香火及清洁。禅院的“两序”管理制度,使各种事务都有人负责,分工明细,责任到头,较为先进。同样,“两序”各职务也有任期,经常根据需要而调动,宏道、映明、亮濬、潜德等历任住持,都曾在“两序”岗位上任职,具有寺院中层实践管理经验,然后才被“选贤”而晋升为住持。住持“退座”后也可再担任“两序”执事,例如亮濬禅师于乾隆末年退座以后,又为接其住持宝座的法弟潜德禅师担任“东序”之首席“都寺”,这种能上能下、不计名位的风度,真正体现了出家人“四大皆空”的宗旨,比起一些久居官位而能上不能下的凡夫俗子来,倒更令人敬佩。
白云寺的佛教临济正宗,于临济宗在全国范围内日渐衰落之际,仍能坚持弘扬流传,在白云寺延绵不断,直至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的“玉山禅师行状”碑中,可看到白云寺仍由临济正宗掌院,精神可嘉。现存于寺内大量的碑碣文字资料,为我们研究中国佛教史,特别是研究临济正宗,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如能邀请日本佛教界高僧前来共同探讨,将对进一步挖掘白云寺佛教文化内涵和开发旅游资源,有更多的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