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马辐辏,商贾云集,而滏阳一流,贯穿南北,上自临水,下达津沽,来往商船,帆樯如林”。河两岸,是故乡,衡水“全境商业以县之西关为中心。街市宽敞,贸易繁多,彭城之缸碗,清河之竹器,山东之绢帛铁类,天津之洋货广货,唐山开平之烟煤,无不荟萃,以供束冀深武各地取求”。
河两岸,是故乡,当年的情景活在老辈衡水人的记忆。“春天河水解冻以后,特别是7月份汛期到来以后直到封冻以前,来往船运十分繁忙”,他们会津津有味地说起当年的德源涌酒店、义庆隆酒店、诚兴酒店、庆畲增酒店、增庆裕煤炭缸瓦杂货店、裕记煤油庄、双盛号杂货庄等大商号,它们都开在河两岸或距河很近的地方。
河两岸,是故乡,每年河运开始后,上游的煤砟、缸瓦、瓷器、石料、山货,下游的食品、杂货、五金、煤油、卷烟、百货、布匹、木材、芦苇……纷纷运抵码头,大批的粮食、油料、烧酒、蔬菜等地方产品,又由河路运往天津等城市。
1940年,石德铁路竣工,次年2月通车运营。此后一段时间,滏阳河成了死河,1947年后它才重又焕发生机。我们或听到或读到亲历者的回忆:从衡水码头起运去天津的有食用油、芝麻、小麦、粉条、红枣,以及转口外销的核桃、元枣、柿饼、桃仁、羊毛、花椒、蜂蜜等山货;上游运来的有峰峰的烟煤、缸瓦瓷器、白灰、石料、各种山货干果,特别到秋季,柿子上市,在石桥南北河滩堆积如山,搬运工人和商贩呢,络绎不绝,整个码头宛如一个新兴市场。冬季,“南起南华街,北至集贤街北头的整个东河坡上,上岸待修和各种船只比比皆是,大至百吨对槽,小至几吨鱼船,每年都在二三百户之多。
老衡水人还记得,当年的安济桥,中间走大车,两侧是各色各样的小吃摊点,据说有五六十家之多,什么烧饼、果子、煎饼、老豆腐、豆腐脑、杂面、馄饨、馒头、大饼、兔肉、卤煮肉呀,什么二嫫的杂面、槐林的包子、魏大王八的扁食、李三振的羊头羊肚、香利的白茬卤煮鸡呀……
1946年,衡水县设衡水城关区,下设4门:东门口、西门口、南门口、北门口;8街:东隆庆、北仁街、南华街、东明街、阜丰街、集贤街、亲仁街、问津街……
衡水城明属深州,清属冀州,1947年建衡水市,1949年成为河北省衡水专区城关区;1962年设衡水专署,1964年城区成为了衡水镇;1982年,以衡水县衡水镇的行政区划为基础建立衡水市。
1948年到1960年,登记在册的船只在300只以上,1956年的一项统计说,衡水港拥有木船283只,从业人员达2088人。然而1978年之后,曾经养育衡水城的滏阳河渐渐干涸了。
1982年后,衔接安济石桥的木桥拆除,改为钢筋水泥结构,桥下已无船只往还,衡水的城市中心又移向了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