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童谣表面上是劝诫天下百姓不要重男轻女,生了男孩没有什么好高兴的,生了女孩也没有什么好生气的,难道你没有看见卫子夫,虽然是女子,却可以权势滔天,称霸天下!
卫子夫不过是一个深宫妇人,为何能声名远扬?其实,这样的舆论造势就和当初太子刘荣被废前一样,都是有人在幕后操纵的,而这样的舆论导向自然是有目的的。
“夫人,我今天出宫听到外面在传唱关于你的童谣。”紫雪偶尔有出宫的机会,而子夫除非是陪皇上出游上林苑,根本没有出宫的机会。就连在建章宫做建章监的卫青,没有得到皇上的恩准,也是不能来后宫看望姐姐的。
“哦?什么童谣?”子夫不免好奇,自己一个深宫妇人,百姓怎么可能会知道她的存在?又有什么好传唱的?既无功,也无名。
“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紫雪自然不会唱,而是一个字一个字说出来。
卫子夫听到最后三个字,惊得瘫坐在了地上。这哪里是羡慕卫家的权势富贵,分明是要是置她于死地。霸天下!——这三个字和说她谋反有何不同。在皇上的眼里,这样的事不要说做,连想想都是犯罪。可关键,自己也从没有想过啊。
“夫人?你……”紫雪看子夫苍白的脸色,颤抖的身体,被惊得不知如何是好。
卫子夫没想到皇上的宠爱会招来这样的杀身之祸,不仅杀身,还会牵连到自己的家人。卫家成了砧板上的鱼肉,而那把要剁下来的刀就握在皇上手里。可以救卫家和自己的只有皇上。这件空穴来风的事,可大可小,大到可以令卫家万劫不复;小到不过是市井流言,风过无痕。这完全取决于皇上对自己的信任,若皇上不信,没有也是有;若皇上信,则一切只是浮云。
子夫想明白后,心反倒安定了下来。从最初,她赌的就是刘彻对她的信任,这一次,也这样,也只能这样。
子夫不再惊慌失措,这样的流言皇上肯定知道得比自己早。如果他信了,自己现在肯定不会还能安然无恙的在漪兰殿。信任和情感,从来都是不由人左右的。子夫相信刘彻,相信他不会冤枉了自己。
刘彻的确是在子夫之前就知道了这样的流言,当然不是他自己出宫去街上打听来的,而是文臣奏报给他的。虽然汉朝比较开明,对百姓的一举一动都没有探知得一清二楚,百姓也无须“道路以目”。但声势这样大、传播这样广的流言,大臣当然是有义务告诉皇上的,这是他们的职责。万一,姓卫的一家,真的脑袋进水反了呢?谁敢保证,谁又愿为这样不相干的人保证。何况,卫家因为一个女人得宠,而一家受封是事实。令朝堂上的某些人眼红,甚至是气愤。大家都是由于德高望重,通过推举,一步步从基层走上来,这其中付出了多少精力、多少时间,最后才能立于这庙堂之上。而卫家兄弟仅凭着一个女人,就直接封爵荫官,一步登天。
在汉朝,官员的选拔是基层百姓进行推举,当然也有个别品行特别优异,名声大振,可以直接得到皇上赏识,这样的官员选拔制度叫做“推举”。这一制度在政治清明、品德高尚的当时是适用的。但到了东汉末年,随着官场腐败,这一选拔制度就出现了严重的弊端。《桓灵时童谣》就对这一制度进行了讽刺:“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推举的秀才不识字;推举的孝顺清廉的人,父亲是单独居住无人赡养的;出身寒门的人清白像污泥一样,推举出的武将胆小得像鸡。纵有弊端,推举制也一直沿用到隋朝,隋炀帝杨广创立了科举制才结束。
刘彻听到奏报后,只是淡然一笑,“这是市井流言,不足为信。”
刘彻之所以这样断定,是因为对子夫的信任。同时,也是从实际情况来分析的。子夫一个不懂政事的平民女子,怎么会有这样不切实际的野心。何况,她的哥哥和弟弟虽然封侯荫官,但长君得到的不过是一个空职;卫青虽然是建章监和侍中,但并没有太大的实权,手中也没有兵权。刚得到这样的职位,怎么会想要霸天下呢?就算真想,也没有实现的可能。
这样的奏报,刘彻视为无稽之谈,自然就没有告诉子夫,是怕她因此而惶恐。
刘彻散朝到来漪兰殿,子夫看见刘彻来了,就跪拜在地,“臣妾死罪!”
刘彻上前扶起她,“子夫何出此言?”
“皇上可曾听闻市井流言?臣妾虽是遭人诟陷,但必是德行有亏,才会遭此无妄之灾。”
“你不必在意,朕对此并不相信。”
“臣妾深谢皇上活命之恩!”子夫诚恳的深深一拜,既是谢皇上,也是谢夫君对自己的信任。只要有了他的信任,再多的风浪都是可以坦然面对的吧。
馆陶公主来到东宫拜见太皇太后,自从忙着为阿娇寻医问药,她进宫的次数明显少了。一是真的忙得没时间,二是自从绑架了卫青,心里总是有些虚的。若不是有母后护持,皇上真要追查起来,就算不治她的罪,堂邑侯和自己的脸面都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