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城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它南靠太湖、北依阳澄湖、东临金鸡湖、西枕穹窿山、灵岩山、天平山。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城中水网交错,人家尽枕河的格局,最早是由伍子胥设计建成的。
春秋末期,伍子胥从楚国逃亡过昭关一夜白头,投奔了吴王阖闾。吴王阖闾在文有号称胥子的伍子胥、武有号称孙子的孙武等的辅佐下,把吴国由一个不入流的小国发展崛起成了春秋五霸之一。越王勾践就是在这个时候成为了吴国的俘虏,而卧薪尝胆就是由这座城市开始。
也许是山清水秀,也许是人杰地灵,从此这座城市就一直被比喻为人间的天堂,引无数文人骚客遗诗赞美。也因为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人才辈出,留下了数不尽的风流佳话。这座城市从建城之初其实就与一位美女有关,姑苏城外灵岩山上有一个馆娃宫遗址,那就是吴王夫差为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专门建的。
姑苏城号称有六个城门,伍子胥在筑城的时候专门造了两个水陆城门,一个就是胥门,另一个叫阊门。阊门外北码头是苏南最著名的粮油、生鲜、南北货和手工业品的交易集散之地。明末的姑苏已经是一流的繁华之地,在这里萌发了最早的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商户们以及手工业者们聚居于此慢慢形成了一个城市的副中心,这个副中心一直延绵到了吴中第一胜迹虎丘,这就是著名的七里山塘的由来。山塘街又分上塘、下塘,上塘以商户、手工业者居多,下塘则多是娱乐、脂粉业者。红楼梦第一回中所写的“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就是此地。在此先按下不表。
姑苏城中紧挨着平江路的有一条小弄堂,名字叫卫道观前。弄里住着一户商贾人家,姑苏董氏。这董氏在明代可是在姑苏城算是排得上号的富户,他们家开着姑苏城最有名的绣庄——醴耕堂。这份家业还得从上几代开始说起,虽然生意越做越大枝繁叶茂的,但是却是子嗣凋敝,世代单传着传到了现在正是老爷子董文琪治下。这董老爷子初通文墨,只是为了家族生意早早的出来经商。因为几代的积累加上老爷子一生勤俭持家,生意也越做越大。董老爷子四十岁的时候生下一个独子叫董惟徳,心心念念的望子成龙,早早就把这个独子送到了府学想日后谋取个功名。哪成想偏偏这个董惟徳却是南人北相,不喜文墨偏喜打打杀杀,少年时期顽劣不化,整天游手好闲,合着一帮狐朋狗友整天吃喝玩乐,惹是生非。老爷子虽然也曾经数次动用家法,但只要这个宝贝儿子一滴眼泪就顿时心软了。稍长些就有人给董老爷子出主意,赶紧给他娶门亲事,找个好点的媳妇管束着。
说亲的媒婆推荐了白秀才的闺女白氏,这白氏从小娴静端淑,在白秀才的调教下通文识墨、知书达礼。按理这白氏可以攀个如意郎君,无奈这白秀才本是一个穷秀才,虽然满腹经书,但是时运不济,屡试不第后只得在大户人家家里当个塾师,前两年老伴过世,日子过得越发捉襟见肘。虽然早已风闻这董家儿子是个闯祸胚,但是老董家的殷庶在白秀才眼里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项。想着女儿就此可以不再过苦日子,白秀才没费媒婆多加口舌就答应了这门婚事。
这白氏不光知书达礼,倒是典型的小家碧玉,鹅蛋脸柳叶眉,粉扑扑的小脸欲羞还怯,身形婷婷袅袅,移步似春风拂柳。这董惟徳见了新娘子是满心欢喜,仿佛是捡了块宝。
新婚甚是恩爱,隔年就添了个宝贝女儿。这董惟徳要不说他就是不学无术呢,让他起个名字抓耳挠腮了半天竟迸出了个董白。白氏笑着应道,“董白就董白,爸爸姓董,妈妈姓白,将来这闺女到哪都会记得爸妈!”
这小董白生的白白净净,大眼玲珑的也深得老爷子的喜欢,拢在手里怕凉了含在嘴里又怕化了的稀罕着,平素里总是抱着搂着得带着到处跑。而小董白嘴巴甜又乖巧伶俐,连绣庄里的那些绣娘们都是喜欢得不得了。
这醴耕堂的先人是从徽州移居而来,所以建筑的风格是苏式建筑中带着徽式的耳墙。中间是四进正房,左边原来是个大花园,被改造成了绣场,右边是个小花园。小花园不大,堆了几拢太湖石,植了几丛斑竹,前朴后椐,小小的荷花池边带着平台筑着的雅庐是主人的书房带卧室,平素里正是董惟徳使枪弄棒的地方。正房的第一进住着门房和佣人,两边厢房分别是柴房和大厨房,柴房不光放柴也是堆放米面的库房。第二进是客厅,一边厢房是书房,一边是招待客人的卧室。第三、第四进分属于董氏父子起卧。第三进属于董惟徳的起居,中间大堂平素里就是白氏带着小董白画个画、写写字,一边厢房是夫妇俩的卧室,一边是董白的卧室也算闺房,正对着大堂的天井里一边种着一棵青枫,一边种着棵芭蕉。甬道两边各放置着一大盆荷花,小董白最喜欢在荷花盆里逗小金鱼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