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净水系统》
那些靠收集和引流而来的池水,在集水池当中静置过后,原本混悬在水中的细微杂质会被沉淀到水池底部,使得池水更加的澄清透明。
而这些经过集水池初步净化而来的水,又通过内部的小管道,缓缓被过滤到第二个、由全砖石砌成的滤水池之中。经池底与池壁层层铺叠着的明矾、木炭等物的吸附过滤之后,再被过滤到第三个、也是最大的蓄水池当中。
净水通过蓄水池的再一次过滤净化之后,流入到第四个、由砖石与卵石混合而砌的饮水池之中,便可直接供大家日常的饮用。
当然,这可不是直饮水,依然是需要先行煮沸的。只是原本就还算清澈的水源,再经过这些木炭竹炭、河蚬贝壳等净化物的多次净化过滤之后,煮出来的水,就如同矿泉水一半,口感上还略带着一丝甘甜。
至于第五个水池,则是一个洗涤池,倒没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单纯的将日常的洗涤用水与饮用水分开而已。
洗涤之后的污水,通过池底的排水管,会被引入到鸭鹅专用的“嬉水池”当中,最终被引向田间地头的各道小明渠内,留作灌溉之用。
一番粗略浏览参观之后,那几个外出送礼的孩子们也都陆续回来了,趁着老人们忙着准备做午饭之际,杨五花索性又考校了一下孩子们的功课。
面点小组的成员,每天都要早早地起来做糕点,然后交由曾阿青送进城里,分配到便利铺和集市摊子上卖。为了赶时间,经常是天刚一亮,就得起来,很是幸苦,杨五花会安排他们在午后有一个时辰的午睡时间。
当然,其他人也是同样可以休息的。
通常情况下,在午睡过后,便是秋娃子给大家上课的时间。虽然可能没有早晨上课效率高,但这样至少能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念书认字。
只是,平时大家都是拿笔沾水在布上写的,从来没用过墨,也就没留下什么功课。杨五花没法检查作业,只能以听写的方式,让大家现场书写。此番前来,她倒也带了三套纸墨,作为奖品,专门发给成绩最好的那三名。
孩子们的教材,都是杨五花自己选编的,目前以实用为主,比如数字、节气、常用的姓氏、大家的名字、铺子里的每一样货物、庄子上的每一种动植物,等等。要求大家会写、会念,将来能给庄子记账。
既然要记账,简单的加减算数也是离不开的。此外,还请了杨学文作为客座讲师,在他每次休息回家的空闲时间,抽上个把时辰给孩子们讲讲做人的道理。务必从小给他们洗脑,长大了好做一个正直诚实之人。
今日碰巧碰到陶婶子在教黄英子绣花,又见陶大叔在同邓长福学竹编,临时起意,索性又组织了一个刺绣班和一个竹篾班。至于具体的学习时间,则是交由这两位导师自由安排,杨五花只负责验收成果,其余琐事皆不打算操心。
当然,同强制的识字班不一样,这两个都算是学手艺的兴趣班,参加与否全凭个人喜好。即便报了名,也有一个月的试学阶段,若是中途发现没那天分,或者想改主意,也可以弃学。但若是能坚持下来,并且有了一定成绩的,杨五花将来也会给他们安排一些活计,并适当发放一些工钱。
毕竟,连曾阿绿小朋友每个月都有那么一丁点儿可怜的小钱拿了,这些岁数比她大,吃住没她好,干活又比她多、比她累的孩子们,一点工钱都没得领,也有些说不过去。
趁着过节,杨五花给孩子们一人发了五文钱,算是节日费。同样,以十三岁为界,孙麦子、黄桂枝,和几个老人们则每人二十文。
杨五花之前让老乔头帮忙打造的平底大深锅,在过年前已经做好了,虽然比常用的大灶铁锅深,但口径却小了两圈,外形更像是个铁桶,又被大家戏称为“烤桶”。
这烤桶,倒还真的能够烤饼子。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厚度都较薄的关系,烘烤出来的酥饼和平底锅煎出来差别不大。并且,比起手煎酥饼,单锅烤桶用时,也不见得快多少。即便是架上几个铁盘,叠在一起烤,一炉出品的酥饼数量,也就只多了那么一丁点儿。
又因用的是铁盘,而不是网架,受热过猛,饼子很容易烤过头,上下两面颜色不均匀不说,底面甚至还容易焦糊,后来没办法,在铁盘上铺了薄布,这才又稍微好了那么一丁点儿。
不过,用烤桶烤饼,倒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起码不用一个个翻面了,倒也能稍稍省些功夫,但也就省了那么那么一丁点儿。
但总得来说,有些鸡肋,加上家里的灶台也不太合适,杨五花试验了几回,便把它丢弃在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