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看风景》
“看什么?”沈邵风问道。
“看风景呀。”杨五花头也不回地答道:“说起来,这条路我也算走过几回了,还真没仔细看过。现在看看,还挺好看的。”
头一回,是驾着狗车逃难似的赶路,一路顾这顾那,外加前夜没睡好,时不时地打瞌睡,又是长久的干旱,没心情看景,也没景致可言。
第二回,是从京师回杨柳湾,当时对沈邵风有误解,满心想着避嫌,没在车里正襟危坐就算不错了,更别说掀开窗帘四下张望了。
第三回,便是自己成亲那日,头顶冠,又带盖,相当于隔了两层窗帘,完全没法子看风景。
再来,便是今天了,来的时候,一路抱着妹妹,还得陪她聊天,没有功夫,也没有多余的手掀帘子。
杨五花想到此,忍不住微微摇了摇头,心叹,可真不容易啊!
“是吗?”沈邵风脖子一动,探了过来。
“唉,你好好坐!小心把久儿给摔了。”杨五花说教道:“想看风景,不会去看你自己那边啊。”
“不是一个窗口,怎么能一样。”沈邵风不以为意,但也老实地坐了回去。
“大差不差吧,不都是些花花草草嘛……”杨五花说得随意,但看得倒是津津有味的。
三月里来百花开,这家花有家花的好,野花也有野花的妙。前者胜在形态,适合近看;后者胜在规模,适合远观。
郊野地表空旷,成片成片的绿草丛中,错落着星星点点的各色野花,带有一种肆意无束的自然美,这种意趣,在精心养护下的内宅花园里,是感受不到的。
尤其早间的时候,下过一场微微小雨,水汽入土,滋养了植物,那些青青的小草,在微风的吹拂下,随同其间的野花蜂蝶一起,摇曳飞舞,洋溢着一股沁人心脾的气息,即便是坐在马车里,也好似能闻到那随风而来的淡淡花草香。
时不时的,还能看到几只路过的雀鸟,在蓝天之下,款款而飞。
车外绚丽的景致,以及扑面而来的暖风,让杨五花心情大好,兴致勃勃地回过头来,对沈邵风说道:“要不,咱们找一天去烧野米饭吧?”
“野米饭?”
“嗯嗯,就是野炊。”
野米饭是杨五花现代老家的方言。依稀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每年到了春夏交替之际,学校就会抽一个周五的下午,轮番组织各个班级上郊外野炊。也是按小组行动的,有的背锅,有的带米,还有的带菜……到了目的地,自己找砖头搭小灶,然后用自己带来的废报纸,和周边捡的树枝等东西,生火煮饭。
在当地,野米饭其实就是豆饭的意思。老师只负责带队旁观,基本是不会动手的。而对小学生来说,下油锅爆炒调味之类的前期步骤,都是没有的,就是很单纯把豆子扔到米里一起煮。
是以,每组煮的饭也都是大同小异,无非就是这组多扔了些咸肉碎,那组多打了点蛋花……而最终的结果也都极为雷同,基本都是夹生的。
但即便是这样,大家每年依旧乐此不疲。
“野米饭”是地方说法,不一定人人都懂,但“野炊”这词,大部分古人都懂,并且,还不陌生。古代交通不便,翻山越岭也很常见,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官宦人家,只要是赶远路,中途到了饭点,若不想啃干粮喝冷水,就得自己就地取柴现煮。
地广人稀的,若是找不到中途可以借宿的人家,别说野炊了,直接在野外露营都很常见。
沈邵风也不例外,别的不说,以前行军打仗的时候,哪一顿不是野炊?
就算不是行军,光是去年接杨家姐妹回来,从京师到丰登驿的途中,他们也是搭过柴堆烧过水的,那不也是野炊?
是以,就像老农民不会想到要跑到别处参加农家乐一般,沈邵风作为一个经常在野外用餐的古人,也有些想不通,好端端的,在自家做饭不好吗?为何非要特地跑去野外折腾呢?
“你们以前在家的时候,也经常这样做吗?”
“没有呀。就我们家那地方,那灶房,在自家院子里做饭,跟野炊有什么区别?其实,早几年的时候,我们家跟荒郊野外也没啥区别,呵呵。”
“那你怎么突然想到要去野炊?就为了吃你说的那个豆子饭吗?这时候好像还没豆子吧?”
“没豆子就煮其他的咯……唔……就煮咸肉菜饭吧,那个也超好吃的……就是做着玩儿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