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大姐,你要这么想就不对了,你看,你只花了五文钱,就中了一个价值八文钱的刷帚,你还赚了三文钱呢……”杨五花嘴里说着,心里又忍不住偷偷补充一句,我还亏了三文钱呢。
“可是这刷帚家里有啊……”孩子他娘心想,我要这刷帚干啥啊,一个刷帚能用好久呢。
杨五花又道:“咱们这是游玩,以玩乐为主,若是想要啥就换啥的,那还不如直接上铺子里买呢……”
“就是就是,你们还玩不玩了,不玩就到后面去,别挡老子的道儿。”边上的汉子看的手痒,早就跃跃欲试了。
“玩!我玩!”小男孩一听有人催了,急着直跺脚,又对着他娘缠了一通。
孩子他娘没办法,咬咬牙,又掏出五文钱买了五个圈儿,说道:“就这一次,再套不中我可就不给钱了!”
“中!我一定套中!”小男孩手握着竹圈,一脸的小严肃。
咻咻咻……五个竹圈下去,都弹飞了。
杨五花松了一口气,心道,赚了二文钱,总算没亏本。
“娘……”小男孩望向自己的老娘。
“没了没了!让你走你偏不走,浪费了五文钱,走,走,赶紧跟我回家去……”孩子他娘一边骂骂咧咧的,一边拉扯着自家儿子,走远了。
“这位大哥,到你了,你要投几个啊?”杨五花赶紧招呼着下一位。
“先给老子来十个!”那大汉掏出十文钱,“哐啷”一声,丢在杨小花手中的小笸箩里。
杨小花数了数,刚好十个,转身奔回了屋内,倒进了事先准备好的布袋子里,随后又奔了出来,坐在一旁的小板凳上,喝口小茶,随时候命。
咻咻咻……那大汉十发零中,不甘心,又买了几个。
玩套圈的人,陆陆续续的被引了过来,杨六花和杨小花熟门熟路的,忙的不亦乐乎。
三姐妹分工合作,杨六花负责捡圈以及发补奖品,杨小花就负责收钱,而杨五花则是发圈和统筹,顺便在两个妹妹休息的时候做替补。
大半天下来,倒也收到了四百多个铜板。开张开的不错,杨五花一时高兴,便早早的收了摊,关了店门,带着两个妹妹和两条狗,特地跑去了烤鸭铺子,排了老长时间的队,买了两只烤鸭回去添菜。
京师人民爱吃鸭子,大到高级酒楼,小到街头小摊,都离不开以鸭子为原材料制作的美食,一些高级的酒楼,甚至还有专门的鸭肴席面。鸭肴美食中,又以烤鸭和板鸭最为名贵。
板鸭历史悠久,相传始于六朝,到了现今,基本就是盐水鸭。
而烤鸭,则是用炭火烘烤而成,原是太祖朝洪武年间的一道御菜,渐渐流传至民间,如今这整个京师城里,就有不止一家的烤鸭铺子。此时的烤鸭,倒也可以片皮,但京师人民并不用卷饼蘸葱酱吃,而是喜欢拿汤汁拌白米饭吃,因此,烤鸭的汤汁也是精心秘制过的,极为香浓美味。
两只烤鸭,一只送到了崔母的院子,另外一只,则留在了杨三花住的院子。杨五花正催促着巧儿,提早生火煮饭,偏生巧儿娘过来禀报,说是外头有个叫马牙婆的,来找崔举人,听闻崔举人不在,又说是找杨姑娘也成。
“马牙婆?”杨五花偏着脑袋想了想,说道:“大概是找我的,我过去瞧瞧。”
马牙婆不是官牙,但在这一带也算是小有名气,平日里时常出入些个内宅后院,上到官员豪商,下到平民百姓,在中间牵线搭桥的,做些买卖奴婢、介绍活计的生意,顺便也会租售房屋,甚至还会给人说媒,可谓是业务广泛。崔家的巧儿母女,便是从这马牙婆那儿买来的。
“哎呦!杨姑娘,可算是找着您了……”马牙婆一见到杨五花,便满脸笑容的凑了过来。
“马牙婆找我可是有事?”
“姑娘可还记得,前些日子看过的那曹娘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