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二年秋,皇帝陛下的漫长孝期终于结束。象征性的除服仪式甫过不久,这位陛下便颁发敕旨,执意立武贵妃为后。群臣虽对武贵妃无子颇有微词,遍数后宫之内却再无品性绝佳的嫔妃,于是只得接受现实。至于那些反对之声,或是有所图谋,或是纯粹为反对而反对,皇帝丝毫不放在心上。
永徽三年冬,武皇后生嫡皇子弘,皇帝大悦,大赦天下。次年,尚在襁褓中的三皇子弘遂被立为代王。弘生而体弱,但帝后二人对他珍爱有加,甚至不惜带在身边亲自照料,一家和乐犹如民间夫妻父子。不久之后,皇帝陛下便发册书,封代王李弘为太子,由是东宫之位尘埃落定。
永徽五年冬,帝后前往太宗文皇帝的昭陵祭拜。归长安途中,武皇后生四皇子贤。他是帝后第二个成活的孩子,生性聪敏,容貌俊秀出众。旋即,皇帝册封他为潞王,赐万户封邑,很是宠爱。他与太子李弘一样,由帝后悉心教导长大。
永徽七年春,武皇后又生五皇子哲。或许是因生产有些不顺之故,这位五皇子并不似兄长们那般聪慧,不过性情很是柔和。武皇后教子严格,时常觉得他“朽木不可雕也”,但皇帝陛下却觉得“五郎憨直可爱”,严母慈父,由此可见。年满五岁时,李哲便被封为周王。
永徽十二年初夏,武皇后生六皇子旦。生李旦时,武皇后已经年近四十,皇帝陛下亦是不年轻了,对这位老来子犹为宠爱。不多时,李旦便被封为殷王,遥领冀州大都督之位。殷王殿下继承了自家阿爷对书法的喜爱,工草隶,父子二人在喜好上十分投契。
永徽十五年春,武皇后终于生下二公主,皇帝陛下顿时欣喜若狂。因公主体弱,自幼在道观中记名修行,道号即为封号,人称“太平公主”。由于她是期盼多年才降生的幼女,帝后对她视若珍宝,几乎不忍心拒绝她的任何要求,无论这些要求到底是否合理。若非太子李弘、潞王李贤对妹妹的教养甚为严格,姊姊义阳公主与姑母们亦经常将她带在身边,还不知这位小贵主会养成什么无法无天的性子呢。
纵观皇帝陛下膝下的六子二女,其中四子一女皆为武皇后所出,由此可见其荣宠之盛。又且,皇帝陛下素有头疾,偶尔晕眩不能视物,在政务繁重时,便时常让武皇后替他朗读奏折。如此数年后,武皇后对政务逐渐了解,偶尔亦会与皇帝陛下议论政事,眼光十分独到犀利。皇帝陛下觉得她的眼界丝毫不次于那些重臣,便索性与她一同批阅折子,时常情不自禁地在群臣跟前夸耀皇后之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