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时间很快就过去,祝英台和梁山伯在一起愉快的学习了三年,两人的进步都很大,祝英台再也不调皮了,三年她学会了很多,学问增长了很多,她已经成长为知性女子。梁山伯更加知识渊博,他打算去科考走仕途,祝英台说自己家有生意不打算做官,来书院只是求学问的。梁山伯听后自愧不如,觉得祝英台才是真正的读书人,自己读书好像只是为了前途。梁山伯走后,祝英台在书院待了两个月发觉自己好像少了什么,直到此时她才知道她将来的生活里不能缺少梁山伯,她应该早点和梁山伯表明身份的,梁山伯参加完考试一定会再回书院,祝英台本想留在书院等待,谁知祝父却派人强来接她回家,无奈之下她在师娘那里留下自己平日佩戴的珠钗便离开。
祝英台回家后暗下决心非梁山伯不嫁,可梁山伯自打走后再无消息,她自己又不知梁山伯的心意,实在没有办法对父亲表明决心,只好在给梁山伯写信时委婉提到要给他说一门自家九妹的亲事,希望梁山伯能尽快赶回来成亲。而祝父却三番五次对她说起太守之子马文才,说此人年轻有为前途远大,和这样人家结亲将来自家生意也好做,祝英台已拒绝很多次。可始终没有梁山伯消息她心里也没底,而祝父再也不能容忍祝英台的胡闹了,不管她愿不愿意先收了聘礼,绑也要把英台绑上花轿。
梁山伯科举考完后果真中了进士,半年来东奔西走忙于仕途,做了鄞州县令,期间他总算有时间给师傅,祝英台写信,同时也收到了祝英台的书信,心里纳闷,从未听说祝英台有个妹妹的,怎的要和他结亲呢?他趁闲暇时回到书院拜访师父提到祝英台许他的亲事,此时师母拿出了祝英台留下的珠钗,告诉他祝英台女子的身份,所谓结亲就是祝英台本人的亲事,梁山伯方才醒悟,可师父师母又告知他英台已经和马家定亲,山伯深深为自己不能早日识破英台女儿身而悔恨,可是一切都来不及,木已成舟,悔之晚矣。
梁山伯黯然离开书院返回鄞州,临走在师母处留下一封信,要她交给祝英台。祝英台得知梁山伯回过书院,便找了机会见到师母,却只看见梁山伯留下的一封信,她展开看上面写着:野有蔓草,零露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祝英台看后泪流满面,这是他们在书院时经常读的句子,那时祝英台常常戏弄山伯,说这句诗就是指他们而说的,梁山伯红着脖子辩解,倘若自己是女子定然会如诗中所说:与子偕臧。英台那时大笑,山伯呀山伯,我敢肯定你铁定不会是女子的,我倒是愿意委屈一下做那个宛如清扬的美女。当时山伯只以为英台比他更娇小漂亮而已。思及至此,往事一桩桩都浮现在眼前,恍如隔日。可时光一去不返,如今两人注定无姻缘,想当初英台年少不懂事时离家出走,女扮男装去书院读书,现在她已没有了当初叛逆心态,书读多了已通晓更多的为人处世哲学,她再也不可能义无反顾的离开父母投奔梁山伯,何况山伯也没有做出太多的表示,自己身为女儿家更不能做出什么逾距的事情。
就这样,祝英台拖拖拉拉的终于在一年后和马文才成亲。在她坐上花轿时才看到师母,师母带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山伯回到鄞州后便郁郁寡欢,疾病缠身,已在半年前离世,他死前要求葬在英台出嫁的路边,能最后一次祝福她。祝英台没有大哭,反倒很平静,稳当当的坐上了花轿,师母以为她已死心,想着这样也好。
当花轿走到梁山伯坟墓附近时,祝英台要求下轿祭奠师兄,马文才见她面色平静,料想不会发生什么出格的事情便同意了。祝英台来到墓前,默默念着,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左右之人竟然看不清对面,祝英台却莞尔一笑,她仿佛看见山伯就在对面等着她,她毫无牵挂的对着墓碑碰去,当场便死在墓前。顿时风沙俱停,阳光明媚,坟头上还飞起了两只美丽的蝴蝶。马文才和接亲的人被眼前诡秘的场景吓到,大伙抱头鼠窜而去。马家认为最终没有娶祝英台过门,她不算是马家人,不会为她立碑,无奈祝父找到梁山伯的母亲,经过商议将祝英台和梁山伯合葬,合葬那天,天上又飞来了许多蝴蝶,于是他俩死后化蝶的故事便流传开来,越传越悬,越传越美。蝴蝶也变成了爱情的象征。可祝英台却找不到梁山伯,她在阴间接受了严厉的审判,自杀和杀人是没有区别的,而且自杀的判刑要比杀人更严重,因为自杀完全是对自己前世灵魂的不尊重不珍惜。祝英台不在乎刑法,她只想知道梁山伯去了哪里,可梁山伯就像从这个世界蒸发了一样,没有人知道,就在她被押往地狱时,娇娃公主从天而降拦住了她们,她向冥王圣君请求把祝英台给她们梦宫,圣君没法驳娇娃的面子便只好同意。祝英台跟了娇娃公主后请求公主帮忙寻找山伯,公主说就在她殉情的那天梁山伯便投胎了,他的转世积善行德,最后寿终正寝,死后祝英台还没来得及看他一眼他很快又投胎而去,她赶到阴间询问得知梁山伯不想见她。祝英台真的气愤了,自己为了他殉情而死,人间到处传颂他们俩的故事,可他却不想见她,为什么,为什么,祝英台越想见他这么多年反倒更加看不见。
英英说完又流下泪水,没想到小企鹅竟不觉得感动,反倒说:“英英姐,我觉得你做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