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戚继光大派斥候搜索倭寇驻地,在他看来,倭寇气势正盛,必然不屑隐藏,他们应该就潜伏在水道附近。
楼楠也认为倭寇气势正盛,但他想到的却是不可撼其锋芒,戚继光的主动出击将他吓得不轻,他想劝阻,戚继光却只甩下了一句话,“无赫赫战功,如何立威?”
如戚继光所料,斥候很快发现了倭寇,他们就盘踞在水道边的山丘上,毫无遮掩之意。
留下少量明军守城,戚继光带着张元勋与楼楠,亲率五百士卒,出城讨贼。
路上,楼楠一直在和戚继光交谈。
“将军,卑职昨夜思索良久,还是认为招募新军不切实际,就算朝廷支持,拨以粮饷,但要将新兵训练成可战之兵,没有数月恐怕不行,我们等不及啊。”
“无妨!”戚继光信心满满,“我在山东时,就设想过一种阵法,以数人组成,各司其职,不需像旧时练兵一样面面俱到了,等见过了倭寇,再详细改进。”
楼楠虽然仍不放心,出于对戚继光的尊重,还是点了点头,“将军,卑职还以为应借朝廷之名,广招武林高手,以挫倭寇之骁勇者,灭其威风,败其锐气,如此,可事半功倍!”
“唉!”戚继光摆摆手,“此乃锦上添花之作,而非当务之急,两军交战,胜负取决于士卒、取决于主帅,却唯独不取决于所谓高手,大人有此想法,是舍本逐末了。”
楼楠方欲再言,前方斥候来报,倭寇已整兵待战,大惊失色,“我们行踪暴露了!”
戚继光摇摇头,“不是暴露,我根本没有隐藏行踪。”
“为何啊大人!”
戚继光面向前方,眼神坚定,“倭寇气势之盛,官军气势之衰,今若不以堂堂之师硬撼倭寇,必难振人心。”
楼楠这回真的哑口无言,心想此人究竟是怎么做到将军的,不过他也无暇抱怨,因为倭寇已经迎上前来。
戚继光抬手示意,明军立刻散开结阵,戚继光所部精兵及备倭军迅速分成三排,刀盾手在前,长枪居中,弓弩在后,错落有致,楼楠所部新兵则团团挤在一起,茫然不知所措,只知怒目而视,将各类兵器一齐对着倭寇。
戚继光与楼楠登上高处,准备坐镇指挥,张元勋则率领中军,随时准备支援前锋。
远处的山丘上,密密麻麻站着倭寇,他们大多衣着破烂,手中却握着明晃晃的倭刀,映着凶狠的眼神。
明军一阵哗然,前锋望见倭寇,高呼一声,“拿命来!”立刻冲了上去,留下张元勋带着中军愣在原地,回过神来,他赶快带着中军跟了上去。
戚继光也愣住了,长官未下命令,士卒自顾冲锋,他也是第一次见这种情况。
众倭却一阵怪笑,于人群中扯出一满身血污之人,手脚被缚,衣衫褴褛,隐约是明军战甲内衬。
有通汉话者,高声叫嚣,“山下鼠辈,来提此人头颅!”言毕,一刀斩首,血喷如泉,众倭皆昂首舔血,遍身血色,呼啸而下。
新兵纵与倭寇有血海深仇,却仍是凡人,哪里见过如此骇人之景,满心恐惧。
倭寇转瞬即至,一片刀光,便有数颗人头飞起。
前锋一触即溃,满脸惊恐,四下逃散,直接冲去中军阵中,中军虽俱是老兵,奈何老兵少而新兵多,身后又有凶神恶煞,一通亡命乱冲,直接冲乱了中军阵营,顷刻间,明军陷入混乱,被推搡倒地者不计其数,若不是左右拼死相护,张元勋也差点被跺成肉酱。
情况万分危急,倭寇所到之处,如入无人之境,明军尤恐避之不及,倭寇前锋距离戚继光所在之处已不到十丈。
就连楼楠都拉着戚继光的衣袖,劝他暂避锋芒,日后整军休整,再战不迟。
戚继光对此无动于衷,不发一语,从近侍手中取过长弓,弯弓搭箭,对准冲得最前的倭寇,一箭射出,倭寇应声而倒,同行的倭寇愣了一下,接着更凶残地向他们冲来。
戚继光又发一箭,再毙一倭。
如是者三,倭寇终于被戚继光精悍的箭法震慑住了,已经太久没有人让他们感受到死亡的威胁了,就算是嗜血成性的倭寇,终究也还有对死亡的恐惧,他们下意识地放缓了进攻的脚步,警戒地站在不远处。
就这一下的迟缓给了明军宝贵的喘息时间,新兵终于认识到了倭寇没有那么恐怖,也逐渐冷静了下来,老兵们立刻在张元勋的组织下重新结阵。
“弓箭,放!”
一波箭雨从天而降洒向倭寇,刀光阵阵,竟都被倭寇当空砍断!
他们怪叫一声,又向明军冲来。
嘭地一声,刀盾相撞。
明军与倭寇近距离相持着,锋利无比的倭刀,在正规军所用的盾牌面前显得狼狈不堪,丝毫奈何不得。
盾与盾的缝隙中,长枪来回突刺,起初倭寇还能招架,但久不能破盾,也开始出现伤亡,毕竟倭寇不像明军,有盾牌及铠甲。
见倭寇战势一滞,张元勋立刻命令突进,谁料盾牌刚开,刀光过处,又是血肉横飞,明军赶忙重新架盾。
陷入僵持!
此战一直持续到黄昏,借着暮色掩护,倭寇仓皇窜入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