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那天要特意告诉身边人,不然连一句“生日快乐”可能都听不到;
开始24小时开机,担心家里打电话来,不是害怕他们烦你,而是害怕家里有事联系不到你;
哪怕开着二手的车,住着二手的房,但永远在别人面前要表现出一手的人生。
很苦吧,怎么想来,在大城市里生活的人,都有种自作自受的感觉,你的心酸痛楚和人倾诉的时候,多半得来的都是一句“活该”。
不过,那又怎么样呢?
在这里,永远不会有人嘲笑你的梦想,因为大家其实都一样。你也不用担心会有人议论你的生活,大家都没有那个时间。你可以努力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哪怕并不容易,但在这里,你永远觉得有可能。同样的,你经历着别人可能一辈子也难以想象的事情,但你觉得无悔且值得。
不可否认的是,每一年都有无数人从大城市迁徙离开,同时,也有无数人从四面八方带着热情赶来。你在画册上看过那么多美景,在电视里也欣赏过山水,你从别人口中得知过那些从未抵达的领域,憧憬和期待到底虚无,只有当你真正身临其境地去看过那些大山大海,你才知道你自己心里到底有多爱。
去年过年的时候,我记得我还写了一篇文章,讲我从小生活的那个厂区,我说人越来越少了,大家都搬迁了,走出去就和空城一样,后来这篇文章被好多曾经在厂区居住过的哥哥姐姐叔叔伯伯阿姨大妈都转了,一下成了我去年阅读量最高的一篇文章,不料,今年,我妈也要舍弃厂区,从里面搬出来了,所以,可能以后更少回去那个地方了,那里一下子就真的变成了记忆里的城市,它在记忆里永远那么热闹,那么欢快,而现实中却再也看不到这般景象了。
但其实,在我心中,年味从来都不是因为人多,回顾这几十年来,每年春运大队的人数只增不减,大家想方设法,买不到票曲线救国都要回家过年,由此可见,若非真的是工作所需,特殊岗位,必须加班以外,大部分人还是回家过年了(当然,也有很多人现在流行带父母去国外,但真的是少数),曾经的好友过年都在,聚不聚就看你自己了,想不到的是,千里迢迢赶回去,要奔赴每一场聚会还真不可能,从小到大的同学太多,还有些不是同学的朋友,加上走亲访友,三姑六婆,人真是多到门庭若市,让你休息一刻的时间都没有。
但在我心中,这些人多人杂人来人往,从来都不是真正的年味,年味是什么?是大年三十,你一定哪儿也不去,围着大桌,和你最亲的人吃一顿饭,这顿饭可以比什么时候都丰富,也可以比什么时候都清淡,但这顿饭,一定是你最熟悉的口味,是真正的家的味道。
好朋友林壁炫写过一篇文章,叫《所有的乡愁都是因为馋》,这篇文章写得很好,标题也取得有味,说实话,这些年,你见过的市面多了,吃过的美食也不少,什么曾经在电视里才听过的鲍参翅肚,你可能早就数见不鲜了。但是你怎么想得到,作为一个重庆人,你走到哪儿,吃再好吃的东西,都忍不住要吃一顿火锅,你去再好的城市,再美的国度,都不忘随身带一瓶老干妈。每年一入冬,我妈就忍不住给我打电话,说要给我寄腊肠,即使是隔着电话,好像都能闻到腊肠的香,心里也就清楚,年近了,年味都慢慢飘过来了。
但每每说到团圆,说到美食,说到吃,我都不禁要想起李安的那部《饮食男女》来,这部片最适合年味正浓的时候,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观看,故事非常简单,就是我们常常说的鸡毛蒜皮家长里短,一个丧偶的父亲带着三姊妹长大,最拿手的是一桌好菜,李安电影里的御用父亲郎雄先生,把一位守寡的父亲和一位技艺精湛又挑剔的好厨师结合得完美无瑕。故事里的三姊妹都想逃离原生家庭,但父亲却又迟迟不想放手,姐妹之间彼此的误会猜忌和宽恕,都来自于父亲的一桌桌家宴。
我们经常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部电影就最能诠释这八个字。放在李安的大部分电影来看,这部《饮食男女》算是他的小成本制作了,但即使是小成本,他也在当时邀请来了归亚蕾、张艾嘉、吴倩莲,而现在来看的实力派赵文瑄,当时只是一个业余新人,这是他接拍李安的第二部戏。而李安在传记中写道,当时拍《饮食男女》的时候,台湾的电影市场已经很差了,他们这个阵容已经算是大制作了,说完他自己都笑了。
作为“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的最后一部,李安说他陷入了很长的思考,前两部都是讲孩子对父母的不理解,这次他想换成父母对孩子的不理解,其中以吴倩莲饰演的二女儿为最要矛盾,一个个性强烈的女强人,想要追求自己想要的世界,试图瓦解父女之间的这种束缚,而又遭到姐妹之间的不理解,但最后,三个女儿,嫁人的嫁人,出国的出国,一个个从这个家长大,又一个个离开,留下鳏寡孤独的父亲,和一桌丰盛的家宴,唏嘘之间,让人不禁就想到我们这一代人。
电影里那一桌桌的菜多到从来吃不完,我想起每年过年的时候,那一桌也根本吃不完的菜,到了十二点,老妈就会说一句:年年有余,年年有余,吃不完才好,要剩下,来年才有。
之所以想起这部戏,总是觉得这部戏最能代表家,归根结底,真正的一个家,无非就是一家人围着桌子,好好吃一顿饭,喝一口汤,中国人吃饭喜欢圆桌,圆桌代表着圆圆满满,菜要多,要丰盛,要有色香味,一顿饭吃得开心,一家人才是真正的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