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起这件事,就像在心里扎了根针。
但愿人长久。
当时间带着我们往前,便遇到了生老病死那堵墙。它不在银河的另一端,而是就在眼前。老去,这是我最害怕的字眼,如今是我奶奶自嘲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每当奶奶说自己老的时候,我都说不出一句话来,只是内疚地觉得没能在平时多陪陪她。
父亲近年来,身体也不好。朋友中的几个,也常常为了身体烦恼。记忆里的歌手,隐退了不记得多少年。而陪伴过我童年的那些偶像,一个接一个地离开。
我自己都不知道我难过的是那些人的离开,还是我回望过去再也找不到童年的坐标。
我想这两者都有吧。
成年许久的我,多多少少理解了社会准则。
理解了分道扬镳到底是多常见的玩意儿,理解了遇不到同类是多正常的一件事儿。自然也理解了朋友嘴中的“对于明天的期待就是不要出什么事就好了”,因为早已没有足够的精力去面对那些变故。而成年社会中的那些变故,通常都是毫无征兆又让人无力无奈。
我知道这些。
前阵子在内蒙古,有一个读者问我,为什么朋友会悄无声息地离开。
我想告诉她很多,关于观念的不同,关于各自生活的忙碌,可到头来什么也说不出口,只好说随着时间,我们会对分别习以为常。
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自己对于分别习以为常的呢?不再那么痛苦,也不再那么难过了,就像是接受了这世界公转自转,日落又升起一样。
但即便是接受了,也不愿意这些事一再发生在我们的生命里。
中秋到了。
知道你或许还在工作,知道你或许没时间回家,知道你或许还要忙碌。
那便祝你,和你的朋友一如往常,醒来还能微笑,父母身体健康。想要的阳光明天还会升起,喜欢的歌声就在自己手机里,手头的工作顺利过关,再没有那突如其来的波折。
望你今天愉快。
望你的明天一如往常,就如今天一样愉快。
祝你早安午安晚安,中秋快乐。
这个问题中,大家很容易被迷惑的就是“喜欢”两个字,却极容易忽略“高薪*两个字,王爷一下子就说到了实质。
如果一份工作愿意支付高薪给你,那么说明你在你不喜欢的这份工作上,能力是得到肯定的,比起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估“到底我适不适合这个”,对方比你先确定了答案。那么,选不选,对我来说,真的就是自己的事情了。
大四那年,出过四本书的我也这样对自己说,写书真的太穷了,到底还是要先养活自己才行,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大部分已经比上一代轻松多了,一人吃饱,全家不愁,基本是这样的状态,所以比起养家,能养活自己就很厉害了。所以我也放弃了我认为的梦想,做了一份我自己觉得不擅长,但是工资非常高的工作,但是后来我还是放弃了,去开学校,重新写作,也没有达到王爷说的那种状态,相信自己可以短时间内敛财,爆发,或者突然变成厉害的人,当时我想我应该是有点李安的心态了,想做自己的事,非常想,但是没钱,所以借钱开学校,养活学校也养活自己,才能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我没有李安那么好的运气,遇到可以养他的女友,但好歹我没有浑浑噩噩过六年才慢慢走出那种状态。
所以在“喜欢却低薪”和“不喜欢却高薪”的选项中,我也一定是先选“不喜欢却高薪”这个选项的,我是凡人,我很清楚,可现在回头去想,后来能够毅然放弃重新选择,是因为这份高薪的工作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和力量。
事实上,能够给你支付高薪的工作环境,一定是非常不一样的,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因为这份高薪有超级大的压力,也同样会遇到优秀的人,就像群落法则,赚钱多的人总是会凑到一起,所以高薪工作会给你带来的,不仅是收入,还有眼界,人脉,甚至成功的信念。所以当你决定要放弃高薪的时候,一定是你在这里强大到你敢重新作出选择的时刻。
可我想说的是,人生真有这样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就好了,大部分人其实是根本没得选,不管是我说的侯孝贤导演,还是演员梁朝伟或尊龙,他们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喜欢低薪,不喜欢高薪,而是做了好多事,不赚钱,但赚经验,再依靠这样的经验走入下一步,其实这才是大部分人的人生。
我们当然可以理想化地告诉你,去做喜欢的事情吧。但那一定是不负责任的说法,喜欢的事情路往往难走,挫败也是时常出现的,但是我们会告诉你,考虑清楚了,就做决定吧,再差也不过是放弃做出的选择,因为,低薪和高薪到底还是有钱支付给你的,饿不死,每一天都是崭新的。
纽约大学念书期间,李安认清自己喜欢拍片子这件事,但拍片子需要钱,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他最终还是克服了,拍了五部片子,毕业时拍《分界线》花了一百多万台币,这笔钱全部来自于他自己打工、父母资助,以及女友惠嘉的赞助。
因为《分界线》在纽约大学毕业影展上获得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于是李安便留在了纽约郊区开始了长达六年的蜗居生活,没有工作,每天负责煮饭、接送孩子、料理家事,闲下来就翻翻报纸、练习英文,为的就是有剧本可做,有片子可拍,那时候不要说低薪,基本就是无薪。但是拍电影就是他最喜欢的事情啊,又有什么办法呢?
事后很多年,虽然李安已经非常成功了,但是还是有人时不时把他蜗居在家靠老婆养活的故事拿出来说,很无聊,但是值得被说,想想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人愿意资助自己,愿意养着自己,这样的幸运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遇到的。
回头又想到好几个人,侯孝贤导演毕业之后,最早是电子计算机的推销员,是那种名片被扔在地上他还要捡起来给别人赔笑的推销员,后来才慢慢做到场记,再到副导演,最后做到导演,也是花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梁朝伟在陪周星驰去无线台考演员之前,从报童、会计到勤杂工,乱七八糟的工种做了五年。尊龙就更传奇些,从小就是孤儿,18岁自己凑够钱独自前往洛杉矶,从学习英语开始,半工半读,为了付学费,端盘子,兼职厨师和店员,到最后考进美国戏剧艺术学院。
把他们和李安放在一起比较,就特别能看出来,那些一来就明白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一条路走到底的基本是少数人,而大多数人还是一边摸索一边维持生计,在某个机缘巧合才知道自己是适合做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