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我们都是一部程序,那人生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做一个积极乐观,永远充满热情的人。所以一提到“悲伤”,就会皱眉,会排斥。因为悲伤真的太讨厌了,除了让自己眼泪多一点,看起来可怜一点,并无任何用处。
就像电影里主导情绪的“乐乐”,拥有普世的正能量价值观,她的责任就是让主人快乐。我们每个人都奢求着脑里的“乐乐”能够永远为王,因为快乐的力量好像真的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三年前在豆瓣上认识一个豆友,他天生乐观,快乐保质期长,活跃气氛的总是他。毕业后第一份工作不出半年就升了职,连老板都说跟他共事很开心。后来他自己创业,做了线上的火锅外卖,最近刚做完a轮融资。一路顺风顺水,好生羡慕。
但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在他创业之前,得过抑郁症。他跟我说,因为习惯了乐观,就似乎被强迫着贴了标签,与人照面的时候必须微笑,手机的壁纸要用暖色的,太沉闷的电影一定看不下去,就连去ktv唱歌,都一定要点那些怪力乱神的,因为但凡唱抒情歌,就会被朋友切歌。
外界都觉得他大大咧咧不会悲伤,所以当他工作遇到瓶颈,对自己产生疑问的时候,难过逆袭,一度无法承受。最后用了很长的时间和力气,他才承认自己骨子里的负能量。也正是因为看清了自己,他才有勇气改变,辞掉了舒服的国企工作,跟朋友一起创业。
所以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的,不是快乐,而是悲伤之后感受的快乐。
我的小名就叫“乐乐”,大概我爸妈也想让我永远开心吧。但恕儿子不孝,没来北京之前,我是个极度内向的胖子。写的小说满是愁绪,当然现在看来算个屁,但那时太不聪明,看人看事都是电池的负极,事业停滞,朋友不真心,生活永远负分,一无所获。直到后来成熟,经过了北漂养成,练就了一身别人说不破打不烂的铠甲,披在身上心安理得,也能从中讲几个过来人的道理。
道理如蜜糖,也被粗暴归结为鸡汤,甜一瞬饱一霎,但更多的悟性,还是需要每个人亲自体会。
现在的我,趋于平和,不太爱难过了。但我最想感谢的,反而是过去那些悲伤。因为没有悲伤的情绪,或许我也无法体会到快乐的价值,记得那些糟糕的蠢日子,才能让我一步步成为理想中的自己。万事万物皆有对立,这就是一个多元价值的世界,就像《唐人街探案》最后立在桌面的那张白纸,有阴暗面,才能立得住光明。
电影最后,“乐乐”包容了“忧忧”,他们互相影响,成为一体。发现没有,那些我们一路走来的回忆,快乐很模糊,难过反而好具体。但再难过,后来想想也很快乐,那个时候自己多可笑多单纯。现在我们很快乐,但时常又会陷入忧虑,因为此刻一去,就再也回不来了。
人都怕老,所以疯狂往自己脸上涂抗皱的面霜,眼睁睁看着胶原蛋白在脸上消解。人也都怕回忆,因为越成熟越发现当初的纯真太珍贵。失去的时候才懂得珍惜,是很难过,珍惜过后再失去,才最痛。
但没关系,一年有一年的活法,今天永远有比昨天更重要的事去做,非常期待50岁变成老头子老太婆的我们,也很想看看经历那么多情绪之后的自己,那颗心究竟长成了什么样子。
要做坚强,乐观,积极,永远正能量的人,也要允许自己偶尔内向,惯着自己的坏脾气,不忍着眼泪,承认自己还不够好。还有一辈子要经历,也欣然接受人生的起起落落,在此刻的快乐和未来的虚无里前行,这才是最好的自己。
电影里粉红小象唱着冰棒之歌,慢慢消失了。
过去的时光也消失了。
过去的自己也跟着消失了。
当初收集偶像的cd、杂志、贴纸,拉开家里的抽屉,塞满了青春的收藏,那是风光无限好的我们最得意的事。我妈那会儿常说我,你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不会喜欢他们了。我用最大的力气反驳,不可能。虽然后来成熟了,生活涌进来太多值得关注的事,不再有小时候要第一时间买碟,排队去签售会,在贴吧后援一篇篇发帖累积等级的冲动,但也丝毫不影响偶像在我心里的地位。喜欢已然变成一种习惯,毕竟是一起成长的人。
所有的喜欢都不是空穴来风,他的歌他演的戏,你可以不懂不在意,但请不要抨击我喜欢一个人的权利。
就想起那个时候的我们,应该都是这样,生活迷茫无趣,为一点小事就能哀愁半天,但偏偏又没心没肺,对未来充满期待。
属于我们的,才正要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