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府城中长安街面上,此时入夜时分,约后世六七点模样,原石家茶楼门口,此时早已是改头换面,挂上了一块书写着戏帮戏院的牌匾。
此时苏州城中,哪里不是人满为患,茶馆,布庄,客栈。
当铺,沿街两旁,各色各样的小贩子们在沿街叫卖,有卖古董的,胭脂水粉的,首饰的,有卖字画的,风筝的,纵横交错的青石板路交通路线,像蜘蛛网一样覆盖到城市里的每个角落。
一批又一批的人像流水一样,在整个苏州府的各个街面上缓缓流淌。有如一条长河,大家都在奔忙着,奔忙着各自艰难的生活。
行走的,也有挑担的,还有马车与运货的。这苏州府真如听闻中的一样热闹非凡,闻名诚不如见面啊。
真正是如了那柳永《望海潮》里所写的一样: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只是柳用望的是海潮,王猛站在楼上望的是人潮罢了。
戏帮戏院门口,迎来了一位半百老人。此时的王猛众人已是主,这原来的刘掌柜倒成了客了。
只见门口的原石家茶楼的刘掌柜对着王猛深深一揖,说道:“王少爷,奉杭州府石老爷之命,这家酒楼便转交少爷打理了。一应交接已全,小人这便要赶回杭州去复命了,少爷再会。”
王猛作揖还礼,说道:“刘掌柜,有劳了,走好。回杭州府石家后帮我给我石大哥带个好。”
两人又寒暄得几句,戏帮戏院中标有各路宾客陆续到来,想都是瞧热闹的人。金天是戏帮戏院开门大吉的正日,到得门外戏帮众人忙碌已毕,王猛便返入了厅堂,由戏帮弟子招待客人,王三也被王猛召回,怕他又在门口多生事非。
将近一顿饭功夫,五六百位客人便流水般涌到,好在酒楼不小,倒是可以容纳得下。
这些人有的互相熟识,有的从未谋过面,一时大厅上招呼引见,喧声大作。
忽然只听鸣锣之声响起,门外又听见王三的喊声传来:“戏帮要开唱啦,众位客官快快进来一听新乐啦”
喊声,锣声飘忽不定,想是那王三又充分的发挥了他好动的本性。
不过这样也好,至少可以让广告传的更远些。
“诸位好,承蒙大家赏脸,今日小先生我的小戏院开唱,一会诸位可是要好好听听啊,茶酒都已备好,诸位玩的愉快。”王猛大大咧咧的站到了一块临时搭建起来的小主席台上朗朗大声说道。说完,转头又对着内里,大声一句雷啸:“开场”,没办法,人多,场面吵闹。
“呛呛呛呛呛…当…”,(二黄慢板)。
一霎时把七情俱已味尽,
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
(快三眼)
我只道铁富贵一生注定,
又谁知人生数顷刻分明。
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
到今朝哪怕我不信前尘。
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
他叫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苦海回身、早悟兰因。”一时间众位脸色登场,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此时唱与一千年前的众人听,那是叫一个新鲜了得啊!了得的那换了面容的王大人与王小姐都有些流连忘返,哪里都不肯走了,惘论那些苏州府里的百姓们呢。
“好”,“好”,“好”的叫好声音不断,此时在人群里,只见角落里一个身材伟岸的年轻人对着身边一个十四五岁半大小子的耳边悄悄的说了一句:“快向舞台上扔钱,使劲的扔,早上给你准备的银钱带够了没有?”那身材伟岸的人悄悄问道。他身边那十四五岁半大小子咧嘴一笑道:“够了,够了,不要大把大把扔,还是可以扔个五六回的。”“那就好,那就好,快,赶紧的扔。”那身形伟岸的少年听他如此回答,忙是喊他快快扔钱。
“好”随着舞台下又一声嗷亮的喊叫声落,已是一大把银钱向那舞台中抛去。
“好”又是一声混在人群里的喊好声及一捧银钱被扔到了台上,一枚枚银钱被飘洒在半空,加上戏院里灯火通明的光晕,再加上那完全迥异别致流畅婉转的京剧声线,倒是有些使人产生了梦幻般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