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又仔细画了一张图纸,四轮四驱,车型外壳,采用拼架结构,可拆叠,长两米,宽一米,采用电动,可以水陆通用,名字叫水上漂。
为了减轻整车重量,采用儿童车的轮子,车架采用轻薄的不锈钢材料。
因为要防水,动力源放在车舱里面,通过差速器,传动轴,将动力传递到前后轮的轮轴,再经由轮轴上的差速器,万向节,将动力传递到左右轮子。
刹车仍用原来的鼓刹,分别作用在四只轮子上,通过中控,行车时脚下踩后刹,手上掌前刹,下水时四只刹车各自独立。
转向采用方向盘。因为前轮万向节紧挨轮子,前驱也可以转向。
为了组装方便,釆纳拆叠车的做法,将众多小零件集成在一起,分成几大部件:前桥,后桥,中轴,车架,车轮,中控,动力,车身等几大部分。
前后桥都集成了差速器,万向节,转向,鼓刹,轮毂,螺旋浆等部件,整体看上去如一根长长的三节竹,竹两头还带着花苞。
车架采用不锈钢焊接,动力用48伏电机,配上锂电。车身采用小板拼接,众多小板形成一张车皮,将车架包裏,可以通过车架上的杠杆调节外形,为下水提供条件。
车轮经过改造之后,采用榫卯结构,不用一颗螺丝,可将轮子非常方便地卡到轮毂上。
确定好结构,接下来就是加工。
经过数日的加工,克服重重困难,又根据实际情况做了多次修改,终于做出了三个小型的差速嚣,又做了六只万向节,至于其他的如轴承、螺丝、套管、减振等配件,都找合适的购买,然后稍微加工组装,利用不锈钢车架将他们组合在一起。
半个月后,车子主体就搭建好了,装上电瓶和电机,在夜深人静时,推到大路上转了一圈,进退自如,感觉良好。
接下来就是加工车身外壳并组装。
记忆中,机械加工非常重视材料的应用,任何材料都有一个特性,就是热涨冷缩,对材料的高级应用不仅体现在材料组合上,还体现在材料性质的应用上。
利用材料的热涨冷缩,如果象制作显示屏一样植入特殊的单元,就可以通过电控来实现不同形状的变换,如同显示屏可以显示出图像一样。
当然目前他是没法做出来的,但有一种更简单的变形法~莲花板。
就是将数块小板重重叠叠,如同莲花花瓣,当花瓣展开的时候可以形成大小不一的屏面,用多个莲花组合,可以拼出不同的形状。
但莲花板需要精加工,每一块莲花板都由数十块巴掌大的小板组合,莲花板可以平铺成平坦的鱼鳞状,也可曲铺成弯弯的圆球状,通过联接头互相联系在一起,实现扩展功能。
就当下的条件只能加工出简化版的莲花板。
又是数个日夜的加工,几块简化版的莲花板终于让他加工出来了,通过联络头及联络杆,将它们分装在车架底部,首尾,以及四角。
架好车架,展开莲花板,车型显现。
除了轮子,四周封闭,形成一辆敞篷汽车。
当立起支架,拉上覆有太阳能电池板的篷帘,就是一个带遮阳篷的船形小车。
如果再将四周车皮升起,就是一辆很漂亮的越野车了。
正值盛夏,张云驾着他的水上漂去试水。
一路往东,那儿有一条小河,是钱江的支流,河水不深,人迹稀少,很适合试水。
辗着河边被冲刷干净的鹅卵石,慢慢靠近水面。
拉动涉水杆,只见四周舷舱缓缓张开,向四周倾斜,以排开更多的水,使车体更好地浮在水面上。
车体是浮稳了,莲花板却显得有些吃力。
因为四周被挤压得有些变形,底板又有些渗水,虽然暂时没问题,但时间一长就不好说了。
他开动水上漂,配置在轮毂上有花苞一样的螺旋浆,只见它们张开莲花一样的叶片,一齐拨水,声势浩大,但车却走得缓慢。
在中控上,通过控制各螺旋浆的转动,试着控制车体前后左右任意航行,感觉操作起来有点麻烦。
就这样在小河戏耍一圈,眼看电量不足,便开动小车上岸,恢复成车形,放掉舱里的水,搁在石滩上晒太阳,让篷顶上的太阳能电池给锂电池补充电能。
他赤着脚,缓缓地走在石滩上,因为看到水上漂的几点不足,让他思考着下一步的改造。
突然脚下踩到一块圆润的石头,感觉凉凉的,忙低头一看,原来是一颗有着美丽花纹鹅卵大的玛瑙。
张云欣喜地捡起来,翻来覆去看了好久,忽然想到,就用这只玛瑙石,试试他的多用车床,看能不能雕塑出一件小玩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