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如同一个正在屠戮牲口的屠夫,熟视无睹地拔出铜匕。一条血柱立刻自死者咽喉处飙出,不仅溅了董卓一身,还顺着死者脖颈流落地面,积成一道诡异的殷红流淌至徐承脚边,宛如一条张开血盆大口的赤蛇,令人发怵。
徐承来到这个时代也有一年半载了,亲身经历过残酷的战斗,对死人之事早已麻木。自从这名降卒被带上来的那一刻起便注定是当小白鼠的命运,只是未曾想到即便试酒之后董卓却仍未留其性命,戏谑间便突然出手将其刺杀,这让徐承完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
动辄杀人,全凭喜好。董卓此举不仅是视活生生的人如蝼蚁般轻贱,更严重的是,前一刻还跟对方谈笑风生,后一刻便出乎意料地要了对方的性命,喜怒无常,其所行之事根本难以揣摩,也难以规避。徐承深深感觉到董卓手中那柄血淋淋的铜匕随时有可能捅入自己胸口。
和对方相处的每一刻都将面临着死亡,这种令人绝望到窒息的感觉必定是不好受的。徐承的心跳不由骤然加速。莫不是如今骑虎难下,就连片刻都不愿意多待。
“太师,杀俘不祥呐!”席间一位五十岁开外,已生华发,慈眉善目的老者用那特有的悲凉而苍老的声音苦劝道,此人正是蔡邕。
蔡邕乃是汉末少有的既通经史,又善辞赋,既通音律,又精于书法的大家,且性格温和贤良,品行高义,实为天下士子之楷模。
就连董卓都慕其名,将其强行征召,或许只是为了装点门面,亲近士人,又或许确实对其敬重有加。三日之内,蔡邕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侍中、左中郎将等职,封高阳乡侯。
总而言之,之后蔡邕便成了董卓最信赖的幕僚,每每遇到礼数之事董卓都会向其悉心求教。
蔡邕深知董卓性格暴戾好杀,却仍旧感念其知遇之恩,又想着凭借董卓对其敬重和信赖趁机进言,希望董卓能端正言行,像霍光那样匡扶汉室,而非倒行逆施,以至于天下人皆视其如寇仇。
然而董卓却很少采纳蔡邕所提出的建议,这让蔡邕很是失望。后者虽然知道自己人微言轻,很多事情并非光靠自己便能改变,却依旧默默地尽全力去谏言。之前虽然担忧王允之安危,却不起身替其圆场,更多的是不想介入董卓麾下的派系之争。
作为一名正人君子,蔡邕本就无心去攀附权势,见风使舵,更不会去依附于其麾下某个派系,但很多情况下不经意间的举止却容易被旁人误判为替某个阵营说话。而旁人怎么看还不是最重要的,若是董卓也觉察出蔡邕投靠了哪个阵营,必然不会像之前那样信任自己,日后的谏言效果便会更加大打折扣。
可如今董卓肆杀降卒之事就发生在眼皮底下,这让一向崇尚「仁义礼智信」的蔡邕如何不震惊,后者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劝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