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杨松这种利益至上的商人眼中,盟友的实力自然是在考量当中。
“若不是杨主薄提起,承都已经快不记得了。现在想来,一切都只是侥幸而已。”徐承回应道。
而在杨松看来,徐承自然是谦逊恭顺之辞。这一来一去,二人便愈发熟络起来。话匣子一经打开,一时半会儿便难以收拢。
“昔日孝灵皇帝卖官鬻爵,深受天下士族诟病。然世人只知皇帝行事荒诞,败坏朝纲,却不知朝廷举孝廉,招贤纳士,早已被盘根交错,根深蒂固的各大士族所垄断。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皆为其羽翼。而皇帝此举亦只是绕开其管控,另外再借机敛财充盈私库罢了。至于相应官位,皆是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杨松无不感慨道。也不知是错过此般一步登天的机缘颇有憾意,还是对灵帝刘宏身为九五之尊却对经商之道颇具见解而将其视为知音。
“杨主薄当年是否对未能抓住如此机缘而感到懊悔?”徐承调侃道。
“是,也不是。”杨松双目微眯,似在努力回忆往事。停顿片刻后,乃继续道,“要说当时不感到丝毫懊悔是不可能的。毕竟只要交足钱后便能一步登天,成为地方大员。而杨家虽是汉中大族,但世代经商,为士人所轻视。若是放在平日,族人几无当官之可能。只是官位虽明码标价,却是异常昂贵,年俸二千石的官位标价便是二千万钱。杨家就算倾家荡产,最多亦只能买一个官位。然族中才俊众多,具体人选以及赴任之地家父亦是万般纠结犹豫,以至于最终错过了此等机缘。”
“不过后来黄巾贼谋反,一时战火四起。不少通过花费重金买官上任之人猝不及防之下皆被贼人所杀,真可谓是世道无常。若是当初杨家也同他们一样买官,保不齐最终不仅血本无归,还因此丢掉了性命。”杨松略有些庆幸且释然道。
“那些士族个个以汉室忠臣自居,满口仁义贤良,忠君爱国。殊不知汉室衰微自然少不了他们的一份功劳。垄断官位,兼并土地,而皇帝却在不断失去掌控天下的权力。及至黄巾贼暴动,其便借机蓄养私兵部曲,以剿贼为由,伺机壮大,之后便尾大不掉。”
“由此,松亦是在庆幸当初未选择买官赴任。即便躲过了黄巾贼暴动又如何?那些士族占据了这块地盘上的全部,而松只是台面上的傀儡罢了。只要稍稍有妨碍其利益之举,便会受其胁迫乃至被暗杀。此等官位又要之何用?”
“且当初却正是那天下士族之首,四世三公的袁家反复鼓动大将军何进召四方兵马入京勤王,这才给了那董卓可乘之机。岂不知一道诏书外加若干甲士便可诛杀宦阉,又何须引狼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