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担心留在岚州的眷属安危罢了。”董遵诲叹道,“弃岚州而取河西,以小搏大,居然让他成事。此人若是不除,只怕从此蛟龙入海,再不可制。朝廷是不会轻允和谈的。”他转头向林中苦笑道,“那领兵围岚州的田钦祚是个刻薄之人,如今情势,岚州必不可保,田钦祚若是接下来做出什么过分之事,只怕我灵州数万军民,就要为吴英雄留在岚州的眷属陪葬。罢了,我且修书一封,先将吴英雄的求和信报知朝廷吧。”董遵诲行伍出身,自然是不通文墨的,原先的负责为他写东西的属吏陷在凉州没有跑出来,便由林中捉刀,奏折中苦口婆心地向朝廷吴诉了西北情势,吐蕃、回鹘、党项各部都已被吴英雄收拾过一遍,眼下朝廷如果一意与之决裂,则无异于将西北拱手让人,陕西五道立刻成为前线,将要遭受吴英雄所部长年累月的骚扰。
为了说动朝廷,林中还刻意加上了自己的分析,眼下朝廷将要大举用兵于太原,进而收复燕云,实在没有必要在西北树下吴英雄这个宿敌,既然他有臣服之心,不妨姑且优柔,待得东面平太原,败契丹之后,朝廷禁军转而向西,凭借着灵州的有利地势和中原朝廷在西北各番部中间的巨大威望,平灭吴英雄所部汉军乃是水到渠成之事。
写完书信后,林中给董遵诲读了一遍,董遵诲点点头道:“未想到林校尉倒是个秀才,把话说得这般通透。这军书便这样发出吧。”居然一字未改,便取过自己的大印,小心翼翼地将奏折用过了印,然后和吴英雄的求和信一起装入封袋之中,外面用火漆封好后又盖了一次封印,最后交给信使发出。
遥望着信使快马加鞭往东而去,吴英雄所部骑兵也不阻拦,董遵诲叹道:“这吴英雄也是个人物,若他真心归顺,倒也是朝廷之福。”
董遵诲使用的最快的驿使,一路不停地换人换马,灵州与长安距离七百里,长安与开封又有一千余里,这军书连同吴英雄的信函,只用三日便摆到了宋皇赵光义的案头。
比起一年之前,已经昭告天下改名赵炅的赵光义重将吴英雄的信函放下。《素问》曰“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赵光义给自己改了这个名字,私心底下未尝没有驱除登基以来无数让他头痛的繁琐政事的原因。不过在台阶下面侍立的赵普、曹彬、王侁眼中,时年38岁的皇帝陛下春秋正盛,处理政事也显露出过人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