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下掌声太过热烈,童秀不得不微笑地抬起手,朝下面压了压,示意大家安静,才能继续讲下去:“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年前我听说过的一件逸闻。”
“在清朝,有一个叫做张生的甘省官员在地区任职期满,需要回京述职。按照常规,他需要通过吏部,对他三年来的表现进行一个评级。而这个评级将决定着他后面的职务。”
“为了保证自己能够打一个优的评价。这一位官员一咬牙,倾自家所有,给吏部上官家里送了一尊玉观音。”
“正好,这位上官家里母亲过八十大寿,一眼就瞧中了这一尊玉观音。上官对这个礼物非常满意。于是,他就吩咐底下的官员,让酌情给这个叫做张生的官员一些照顾。”
“但是非常巧的,同期还有一个叫做张生的海省官员。”
“底下官员因为粗心,竟将这两人弄混了,给了海省的官员照顾,将他政绩评了个优。海省的张生稀里糊涂得了个优,顺利谋到了一个好职务,从此官运亨通。”
“但甘省那个张生送了礼,却只得了一个中,被调到了一个很贫困的省,从此十几年都未能爬上来。”
“这件事告诉我们,走后门这件事一定要把到底是谁干的弄清楚。否则闹了笑话,可是太冤枉人了不是?”
……
场上顿时响起了笑声。
其他人还只当是活跃气氛的逸闻听。
一众老师却悚然一惊。尤其老陈,差点惊得屁股发热,整个人从板凳上腾了起来。望着场上浅笑盈盈的童秀,他眼神惊疑不定。
这丫头是看出来了?
这是在辩解?
不。
这是在提醒他们。
提醒他们,这中间可能有误会。他们自始至终只是让他坐在这小丫头的身边而已。若是粗心一点的人根本不会发现区别。
但这小丫头却凭着这一个动作,猜出了七七八八的缘由。
这小丫头才十七岁啊。
怎么能聪明成这样。
黄彦武望着台上的女孩,叹了口气。
女孩才不到十七岁,容貌妍丽,却散发着强大的气场,让人看了一眼就挪不开了。可让他叹气
的不是女孩的容貌,而是她的聪慧。
她选择在这个场合以笑话的名义说出来,恐怕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既避免了在台下说,会引起的不必要的纷争,又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还活跃了气氛。
看台下的笑声就能明白,大家对这个笑话还是很感兴趣的。
这小丫头为人处世的手腕聪明至极。
可惜了。
以她这么成熟的处世的技巧,为什么还要做出那么大喇喇送礼,将自己立于危墙下的行为呢。以她的成绩,根本就没有这个必要。
黄彦武眯起了眼。
或许,正如童秀在故事中所说,这件事或许另有蹊跷。
——内容来自【咪咕阅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