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关于钱,关于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问题,文章中了写了很多,基本上都是客观到位的,身处职场,必有共鸣!
但这个十年,却与上个十年,有着藕断丝连的各种因果,需要未来的作品里去做补充、交代。或者,以后需要有一个《第一波》、《第二波》的前传出世吧,或者,有一天,等我的《第三波》正式问式了,会有心情,认真把那两波补上呢!
说起写作的初衷,并非为了发表或者参赛什么的,仅仅是用文字来做一种特殊形式的“自传式”日记,在没有网络的日子里,突然而至的大片空白,让我无所适从,只好用文字来表达、抒发、化解各种情绪。
能坚持写下去的原因,只有一个:热爱。因为我热爱写作,只希望这些点点滴滴,可以记录一部分小众人群的生存现实,而非杜撰。
有好朋友说,我文笔不错,心思也细,还举出了“海宴”作为榜样,让我去试一下发表在网络上。她就是文章中的“款姐”,一个爽朗热情的山东威海人,基本上算是萍水相逢的关系,她却点燃了我发光发亮的火。感谢款姐!要不是她拉着我一定要先看完《琅琊榜》再和她往下讨论,我还让这作品“敝帚自珍”地锁在硬盘里自娱自乐呢!
那么,有什么不可以呢?放就放上去呗,又不是差到不能见人。
没有诱惑可言,不为写而写,只为情而发,方为上品。
完结一本书,尤其是一本写了近十年的书,一定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我想得到读者的反馈很简单,就是觉得还能看得下去,觉得这个故事不错,能关注到小人物的真实生活,这就够了。
不知不觉的,已经完成了第一卷,如果我是关心那个读者数量的心灵脆弱的人,恐怕早就羞愧到不再更新,悄悄人间匿迹了。
但我不是为了讨好自己,或是别人的任何一个人而写的,这样的初心,使得作品本身变得纯粹了很多:它就是一个故事,仅此而矣。
记得还是在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作文竞赛拿了全校一等奖,奖品是一本厚厚的红色塑料皮的日记本,而扉页上是一个关于如何修改文章的印刷范本,包括哪里划圈,用什么格式伸出去,表示增删修改之类的。
到今天,我还依稀记得看到那个印刷出来的“手写体”时,还有示范的增删标准符号等,想当一个“作家”的小小野心就在那时萌发了。觉得自己写的文字能变成印刷体,特别牛!
那一瞬间,眼前这一页纸是有一片光的。
希望将来有一天,真得能捧到印出来的硬皮那种装帧精美的《第三波》,亲自重读起来,一定会激动到流泪吧!
但愿,这不是梦。
我写的不是一个人的“奋斗”,而是一群人,一个民族的奋斗!
签约后,写作多了一份责任,在按合约进度和字数要求,对已经完成并定时上传到“草稿箱”里的篇章,进行了集中的补写。于是就给自己定了几条原则:不忘初心、保证品质、保证进度。
等补写完正文之后,要把有关人名、地名、上场序的逻辑统一修改。
一边补写,一边想通了一些事,赶紧记下:
补充关于扩大了的“第三波”的几重含义:
1、文章一开始的,反应通信建设的3G时代的狭义“第三波”;
2、跨了三代人:父母一代,我们是疆二代,下一代疆三代的这样三代人的“第三波”;
3、跨越了地理上的三线城市:一线广州、二线乌鲁木齐、三线喀什;
4、涵盖了经济先后崛起的三个区域版块:珠三角、长三角、新疆。
5、中国复兴,丝绸之路重现的历史第三波:古丝绸之路、今天的一带一路、中巴海路的突破之路(待后半段的描写);
6、科技进步的产业更迭:从父辈的传统工业,到我们的传统IT通信业,到下一代人的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兴模式的产业(待后半段的描写);
7、感情线的三个阶段:爱情、友情、亲情;
8、职场成长的三个阶段:打工、创业、守业;
9、性格形成的三个阶段:亲涩、执著、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