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视镜下面挂着的工作牌,原来,小伙子是负责山林的,属于临时调用。而且他的普通话汉语水平很有限,所以,一路上,除了放歌以外,几乎就一言不发。
跟着前面的两部车,一直在细雨朦朦的状态下前行。与喀什不同,这里的天气显然冷了,少数民族村民们穿的衣服也厚了很多,也没有那么多漂亮的艾迪莱丝绸了。偶然打着的黑伞,还有干脆就把塑料袋套头上挡雨的村民,偶然出现地疾掠过车外———是车太快,有几个骑着毛驴或者是马或者是骡子的村民,那全套行头,实在是“太有型了!”比前一段网上盛传的“犀利”哥,有过之而无不及。
无法形容,来不及描述,越野车的速度,把这份惊叹,一再轻松地抛远。
很长一段路,在没有进山之前的公路上,是基本上没有手机信号的。无论是移动,联通,还是电信。
我就开始吹了:“等着吧,等我们来,这信号就好了!”
心底里却打着小鼓:“我们是有这个能力啊,问题是人家让不让我装啊!郁闷多久了我,压抑多久了我!”
车行致努尔乡,突然停在了一个大院里。
铺满了那些可爱的被我称为“玉石籽料”的大小均匀的纯石块地毯的两大片地,足以停下10辆越野车。被雨水洗刷了,就更显得每一块石头,都奇美无比。
我用心去找的,也不如这里随便挑出的一块儿好啊!
没法再背了,我的包里已经装满了1/3包的石头,现在只好用DV记录下来,伴着雨声,还有我那“啧啧”不停的赞叹声。
还有,偶然吸回的一口寒气。
越近山里,温度就越低了,我的夏装,显然就快应付不下去了。
他们都消失了,又很快都出现了。
在这无污染的地方,随便的小雨一下,浇着那篷被我称为“扫帚草”的毛茸茸、胖乎乎一堆圆胖草,绿绿的,配着那些五彩的石料,美得让人怀念琼瑶奶奶的“情深深,雨朦朦”。
要不是后来,乡长又路过一户牧民家,就停下车,去询问关于上税的问题,我还不知道,我们这趟上山,也不完完全全是单纯的“旅游”,人家是“公事在身”,只是多了这群“闲人”顺道同行而矣。工作是一点儿也没有耽误的。
他们没什么可交的,除了满山的羊。
还有,不把自己当成驴的驴群,也有那么一群,如山羊一般,视倾斜陡峭的山体为乌有一般,一直一直向山顶上寻找自己的新鲜牧草。
“你别管我是驴还是羊,我们吃的是一样的草,爬的是一样的山。”
看到这一山的或白或黑,或大或小的点点,一点点变成大白点和大黑点,还有山下成片的向日葵,要不是下雨,那份美感,真和云南有的一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