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
郝荣眉头紧皱,叫停了排练。明明四个人演的都不错,但他就是觉得哪里不对。
“你们四个把自己的部分演一遍。”
没问题…
“你们两两配合,再来一遍。”
不对的地方又出现了…
“李峥、曹磊、大川,你们三个演一遍。”
不对劲的感觉消失了,但李克一加进去,那种感觉又会回来。
“大家辛苦了,休息十分钟。”没办法,郝荣只能先让演员休息,自己找原因。
到底哪里出问题了呢…李克演的很好,甚至稳稳高了一线不止,可为什么一起的时候偏偏会出问题?
渐渐的,郝荣有了些头绪,问题可能就出现在多出的这一线上。
之前说过,李克的台词非常好,他的表演很生活化。风格非常像朱旭老师。
而音乐班的这几个学生则不然,天赋,台词,都差了一档,接受的更是很正统的话剧培养。表演风格非常舞台话,也就是俗称的话剧腔。
两种不同的表演方式无法简单的区分好坏,演的也都没问题。但就像两个符合标准但规格不同的零件,一搭配再一起就会不适配,产生违和感。
举个栗子。陈道宁的康熙演的很好,同为戏骨的张国利的康熙也很好。但如果把两个康熙放到一个场景,这个戏一定不好。
同样的,这个问题不解决,《屠夫》怎么演怎么砸。
怎么才能解决呢?
时间早已过了十分钟,但郝荣丝毫没有继续排练的意思。为了让演出正常进行,他正绞尽脑汁想要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郝荣想到了四种办法,说起来也很简单。
第一种,不选李克,让胡建去演伯克勒这个角色,不过这个郝荣不想选。
第二种,则是让李克向下兼容,改变表演方式。起初可能会有点不适应,但适应起来并不难,违和感也就不复存在,这是最现实的办法。
相应地,第三种是让其他人向上兼容,但人数太多,这些人的台词也达不到要求。
至于第四种,则是让李克在原有的演技基础上再做提高,能够兜住其他人的表演。
还是类似的栗子。文彰和陈保国都是好演员,很多戏的演绎很风格化。
曹雪健则是生活化演技的翘楚。
然而曹雪健的演绎方式却能在大宅门和少帅中既不被抢戏,又兜住两人的表演。
这就是硬功夫。但这种要求太难了,能做到这一步的都是奔着艺术家去的。
当然,音乐剧班的演技没法和那些大神比,对李克的要求也不会那么高。但道理相通,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反复斟酌后,郝荣还是觉得第二个办法比较好。当然,他也把其他几个办法跟学生们说了一下。
李峥几个刚才也觉得演的不舒服,但也就那么一点感觉,听到郝荣的解释才恍然大悟。
随即他们又对郝荣的解决办法有些愤愤不平。
尤其是曹磊,头铁的表示自己可以试试生活化的表演方法。
当然,现实的打击又一次让他自闭。
“叮!”
李克原本也想挑战自己,但对于怎么达到第四种要求,却毫无头绪。只能乖乖听郝荣的安排。
起初受梅斯勒和格洛托夫斯基影响很深的李克很不适应略显夸张的表演方式。
用了一下午的时间才逐渐适应,这种和自己接触的很不同的表演方式为李克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这种表演方式对身体控制要求小很多,李克能够肆意的表演,动作,做想做的自己。
演嗨了的李克甚至一度压的排练的同组演员说不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