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死一生。”
用这个词都不足以形容此行的危险程度,这根本就是一条通往奈何桥的黄泉路。
“那我们?”达娃眼睛闪烁,面露犹豫之色。
陈灏看着达娃,又看看远处。“你在犹豫什么?”
达娃似乎被陈灏看穿了心事,顿时沉默不语,并快走了几步,有意拉开了一点距离。
陈灏停下脚步,若有所思看了达娃一眼,这才缓步跟上。
达娃一边走一边踢着地上的石子。马尾辫、运动装、运动鞋,若不是知根知底,猛地一看还以为是个性格单纯、爱运动的小姑娘。看到此情此景,真是难以想象。有时不得不感叹造化弄人,更不得不
“克格勃有个第十一局,你听说过吗?”
正当陈灏看得如痴如醉时,耳边突然传来达娃的声音。
“第十一局?”陈灏满脸疑惑道。
像克格勃、军情六处和美国中央情报局这类机构,在外人眼中可能非常神秘,为了了解只能通过有限的网络知识、电影和谣传,可对于陈灏这种人来说,对它们的构成、各部门的职责等方面都是如数家珍,甚至胜过了解自己。
克格勃全称是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简称kГБ,是1954年3月13日至1991年11月6日期间苏联的情报机构,1991年苏联解体后,改制为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其第一总局另外成立俄罗斯对外情报局,与美国中央情报局、英国军情六处和以色列摩萨德,并称为"世界四大情报组织"。
既然有第一总局,就有第二、第三等等,克格勃全盛时期共有十六个局,再加上边防军总局和侦察技术局,工作人员一度达到五十万,据说总部机关1万人,间谍、反间谍和技术保障等部门20万人,边防军30万人。但第十一局、第十三局和第十四局属于虚号,从未有他们的消息。但在各情报机构眼中,这三个局无疑是最神秘,也是最有危险的。
会有这样的传言,是因为有些情报机构内部也有类似的机构。这些机构专门做一些见不得的事情,比如扶持黑帮、走私毒品等等,赚来的钱报销那些无法通过正当渠道所花费的资金。所以,有人说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黑帮、毒枭,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
“第十一局,难道伊万诺维奇是?”陈灏有些不敢相信。“这怎么可能?”
想到这里,却仍不敢相信。克格勃已经消失三十年了,伊万诺维奇才四十岁,年龄就对不上。况且,现在已经没有克格勃了,就算他是第十一局的人,也无须如此害怕。
“你大概忘了我的来历了……”达娃淡淡地说道。
陈灏猛然一惊,忽然想起之前达娃说过的话。四十岁的伊万诺维奇还能在年龄上勉强跟克格勃沾点边,二十多岁的达娃则是出生在克格勃解散之后。难道,克格勃依旧存在?这怎么可能?像这种机构所花费的资金是惊人的,身后若没国家支持,根本运转不起来……
“克格勃存在了将近半个世纪,资金根本不是问题。”
达娃一次次刷新着陈灏的世界观,但这份说辞无懈可击。帝国消失机构解散,可历经数十年积累下来的产业,以及遍布全球的情报网依旧存在,这些东西不可能因为一句话而消失,更不可能因为一句话就变换了主人。况且,很多人都是单向联系,只能服从直接上级的命令。
“联邦安全局就没有办法?”
“四分五裂,它所能做的事情有限。那些散落在外的,为了生存下去,只能维持现状。”
达娃这句话说的没错,苏联解体后,独立后的各加盟共和国,并未因为易旗得到西欧各国的支援,导致经济情况进一步恶化。在这期间,为了节省开支,各国只能想办法缩减各项开支,军队和情报机构首当其冲成为裁减的第一对象。
很多为了国家隐姓埋名干了一辈子的人,在老朽之际要重新找工作,解决生计问题。可在这个经济极度萧条的时期,年轻人尚且找不到工作,更别说这些与世隔绝多年的人。为了生存,他们要么远走他乡,要么被迫无奈卖掉手中那些曾经发誓用性命保护的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克格勃死而复生并不意外。
“所以,你无法对他下手对吗?”
“第十一局要拿下这里,将这里成为新的大本营。”达娃答非所问道。
“什么?”这次陈灏再也控制不住情绪,失声喊道。“为什么?”
“一直躲在黑暗角落中只能任人宰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