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公路这种事情实际上也不需要魏家重新组建个工程队,外面的人排着队等魏荣派工程。那年头修个马路没什么技术含量,水泥、沙子、片石运到位,市政再定下一个标准,然后折腾去吧。
你问为什么不用沥青?
按理说,修马路用沥青摩擦系数大,安全系数高。而且如果路面有损坏,修补起来很方便,但造价高,而且技术不过关。夏天太阳一大,人一脚踩上去连鞋子都拔不起来。水泥路修起来成本低是最大的优势,比起沥青路面来,看上去更干净,无论雨天晴天,不会被车轮子带得这里一块黑色的,那里一块黑色的,美观。
但其实最主要的,是宜城又不产沥青,不过宜城有水泥厂。
自从七八十年代国营扩能以来,仿佛一夜之间大江南北到处都是水泥厂和砖厂,西方国家的城市都是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那一排一排高大的楼房,一座一座现代化的建筑,不都是水泥造出来的么。所以宜城光滨江就有三个规模庞大的国营水泥厂,还有一个铁路水泥厂。全国各地不敢说,全省都是水泥厂。
这么多厂子,生产出来的水泥往哪卖?
除了修路,就没别的出路了。所以无论城市交通,还是乡镇——城市的交通,大家就一起用水泥来修马路,反正沥青看上去就脏。但水泥路面的问题非常大,首先它光滑,下雨下雪天别说结冰,就算不结冰,汽车轮胎在上面也打滑。其次它的膨胀能力不高,修起来要切成一块一块的,而且硬度还高,跑在上面梆硬梆硬,一点弹性都没有,遇到减震性能不行的车,路面稍微有点缺陷,那就跟坐火车似的“哐当哐当”地响,一天摇下来,感觉命都丢了一半。最主要的,是它维护起来十分地麻烦,沥青马路如果遇到缺陷,可以修补地很快,但水泥路面得挖一大块起来,再砂浆铺一层,水泥铺一层,巨麻烦不说,还非常地难看,跟打了补丁似的。
九十年代不管大城市小城市,早年修的柏油马路都铲除地一干二净,取而代之的一水灰白色的水泥马路,经过十年的风风雨雨,到201x年的时候,几乎又不约而同地换回了柏油马路。跟有钱没钱其实关系不大,主要是沥青的技术发展得很快,再也没有了一步一个脚印的尴尬事情发生,而水泥厂倒闭了很多,城市建设不够用了
赵正他们要修的路就是水泥路,原材料供给就来自滨江本地。片石和水泥出自铁路水泥厂,它们不仅产水泥,还有整整一座山的开采权,沙子则来自秀水河。在工程开始之前,赵正和甘俊华去找了镇政府,刘干事果然当上了副镇长,见了面还和以前当干事一样乐呵呵的。赵正说要从政府手里拿到一部分的采砂权,刘干事二话没说就批了手续。上头市里面有文件,国道和乡村公路的建设刻不容缓,能方便就一定要方便。
那年头河沙不值钱,国家进入全面城市化进程的计划甚至都还没有怀孕,河里的沙子便宜地简直像白菜,一方也就块把两块钱。倒一堆在地上,都没人愿意多看一眼,就这个玩意,河里水底下几米甚至十几米厚。谁也想不到时间往后推个二十多年,一两百块钱一方的河沙都是抢手货,有些城市比如沪城甚至不卖散装沙,一袋十几公斤的小包装就要几十块钱。所以顺着河岸走一圈,渔船都已经看不见了踪影,到处飘着的都是采砂船,满眼望去,河床高一块低一块,满目疮痍不忍直视。
滨江仅有的两艘采砂船也被赵正租用了,租用期为一年,这过程花了一些小钱,不值一提。修公路走河沙并不是第一步,得先平整地基,开山拓土,然后片石进场打牢基础,再然后才是建筑材料。赵正手里的两个标段总长不到十公里,但这过程得用至少两个多月。可拿了采砂权干等也是浪费,所以赵正把沙场也丢给了甘俊华,让他一边组织沙源,一边组织车队。他自己就骑着个破自行车去了铁路水泥厂,找他们厂长谈片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