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积累的业行形成的惯性使得你目标依旧是过去的目标,形成贪爱的根。因此在
有分心里,目标是各种过去惯性,贪爱的目标,假设心路受到现在名色的撞击影
响,它会产生波动,如果周遭有相似于,或者等同于过去目标的事物,那么心就
会转向到现在的目标上,因为过去的名色只是信息,它不活跃,不明朗,不直接。
而现在的目标清晰明确,你可以用“看记忆中的苹果”和“看眼前的苹果”这两
种方式去理解过去名色和现在名色的差别来理解。有分心一旦转向现在的目标,
会立刻变成结生心,和后面的因缘有关系,比如受爱取有,过去名色中的经验信
息使得你的这个“软件”和“硬件”人胎或者其他胎十分的契合,去协作贪爱你
的目标,从而成为一体。
人心行的能力,是可以不用五官,直接抓取信息的,所以世间有很多不同于
原本生理现象的特异功能或者神通,是可以直接获取很多信息。比如盲人的阿那
律尊者如何看东西一样。所以六识不仅限于肉身与色尘触才会有,心也可以直接
触色尘而成识的。
常见与断见
经文里就记载过佛不回答外道有我,无我的问题。因为常见和断见都属于邪
见。但是又说诸法无我。原因是,要看清诸法,需要的限定范围,或者说限定角
度。否则会陷入四边戏论,或者八边戏论,戏论是无意义的。
什么是四边?有边?无边?既有边也无边?既不是有边也不是无边?什么
是八边?生、灭、去、来、一、异、断、常。总看事物的一面,举个例子你老是
问未来怎么发生过去的事,那么两件相等的事是一呢,还是异呢?事物之间总有有些相似的,等同的部分,也有不一样的部分,如果你不能限定一个范围,无论
你是无我,还是有我,都是不成立的。
科学在研究万物的真相,古人宗教也在研究万物的真相,殊途同归的两件事,
为什么发展那么久了,人们还是只能得到一些模糊的轮廓,不能看清楚真实的地
方呢?因为万物世间一定会涉及无限广泛的问题,世界,或者说宇宙,有边无边,
生命有没有最初(生),最初之前呢?有没有最终(灭)最终之后呢?等等等等,
无边无际,而且对当下你的苦没有用处的论断。因此,佛才把所有一切事物限定
在 12 处来说。六根和六尘这个范围。
所以,当你问问题的时候,说出无我时,你是以什么角度来说无我呢?那么
众生有自由意志,你认为和无我矛盾,也就是说你认为众生就是我,因为有我,
所以才可以有自由意志。那么有我和无我必然是两个角度了,既然角度不同,为
什么还要放在一起来讨论呢?当你以众生有自我自由意志这个角度来说事的时
候,就是有我的。这时你就是在用常见在说话。这时候你只需要直接问,有恒常
吗?自由意志恒常吗?或者我恒常吗?就完事了
佛与众生的缘分
佛在成佛前生生世世都活在这个世上,怎么可能与这个世界,与众生无缘呢?
无缘的假设并不成立啊。我知道你想问的是,两个互相不会见到,不会结识的人,
应该被称为无缘。这样的两个人要如何见面,结识呢?是这个意思吧?简单来说
这样的情况是不成立的,两个人,但凡只要不出轮回,生生世世这样轮回下去,
始终有相见之时。所以任何的结缘都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除非还未相见,
就有一人涅磐解脱,那么就见不到了。那些没有见到佛本人,没有见到阿难,没
有见到舍利弗,目犍连的众生,甚至连听说都不会听说的众生就是这种情况了。可能你又要问了,为什么有的人就有这种佛缘,有的人就没有?我原本不太
想回答你这个问题,因为缘法是基础理论里最复杂的部分。如果不说专业一点帮
助你进一步理解,解答又没有太大意义。所以我长话短说。
简单来说因果是世俗讲法,实际上事物因为连续发展,除了涅磐外,没有最
终的果。所以每个事情的当下虽然叫做果,是个过程,而这个当下的过程有过去
的所缘,过去所缘的就叫做前因。所以总结起来叫做因缘。
因缘呢大概分为 24 种,第一种就是叫做同名的因缘,它是总结一切前因的
概念,大约分为六种前因,就是贪嗔痴,无贪,无嗔,无痴。这六种心,一切的
业,不管善业,恶业都是这六种起心为开始的。业造就后面的业报,所以着六种
因,贪嗔痴为不善的,无贪,无嗔,无痴为善的,造就业果,使得你有报身受报,
这就是一切的前因,不然没有你存在,什么你也接触不上,结缘不了。这就是根
本因,又叫六名因,又是根本因缘。
在这个基础上有什么一些什么主要的缘法呢?首先叫做所缘缘,又叫迷魅缘,
意思就是你的心作意的目标,比如以佛或者佛法,或者佛经这些举例,你会把心
注意到这些目标上,而不是视而不见。你和这个目标的连接,以目标为目标,这
就要所缘缘。然后就是为什么会以这些东西为目标呢?前因是另外一个所缘,叫
做随眠所缘,所谓随眠所缘,就是你过去因为贪爱,或者嗔恨,或无理由痴心经
常作意的目标,形成了惯性,产生了一些心所,比如爱(贪爱)的情绪。那么你现
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就会自然受到贪爱的驱使,把心放在这个目标上,或者相
似的目标上。如果没有条件,这个就显不出来。所以当你过去世,比如因为接触
智者,老师,圣人,或者佛本人,佛的说法,佛的弟子,心生欢喜,有起爱欲,
那么这时候你遇到了相似的目标,就会自然的把心转向这个目标,过去的接触生
贪爱叫做随眠所缘,现在自然的把心放在目标上叫做亲依止缘。(这段顺便带你
复习了,为什么人前后世德行相似的原因)因为贪爱,你还会反复和这个目标接
触,这叫重复缘,重复缘又会加重你对目标的贪爱等等情绪,这个叫增上缘。所
以就这样滚动下去了。所以当你过去世有亲近智者,有智慧的学说,老师,圣人,圣人弟子,佛本人,或者佛弟子,佛的教法等等这些任何前因,并且你心生过欢
喜,有想要亲近的念头(发愿),那么你现在就会或者有可能和佛结缘了。
反之,如果过去因为痴心所的缘故,产生两种无明,痴心所。第一种是邪见
无明,就是智者,老师,圣人佛,佛弟子这些人或者他们的说法,你受到贪嗔各
种不善心的影响,比如嫉妒啊,轻视啊,傲慢啊,或者掉举走神啊,使你与之接
触时产生了错误的理解,不正确的认识,颠倒了因果等等这些。接着就会产生第
二种无明,就是无知,因为前面就错了就认识歪了,后面就不会认识正确的,那
就是无知。这两种不善心导致你会生出对特定说法的嗔心或者排斥了。那么之后
会使得这些事物在你后世生命中体现不出来。所以简而言之,曾经谤佛,谤法,
谤僧的人,且不说佛法僧的对错,反正这个人后世是难以以这些结缘的。除非自
己吃够苦,觉知果报苦,重新接触智者,生欢喜心,在经过增上缘的发展,再接
触上佛法僧。缘法太多太细,先说这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