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不确定的生死,不确定的造作和不确定的后果就是清醒
慈、悲能不能归入嗔心所。但是有人提出疑问:悲是愿众生离苦,苦是对象,离是排斥,排斥对象就是嗔。好像这样也能解释得通。
其实这个是解读问题,或者说是理解问题。但是抛开传统教法的束缚,纯从逻辑来辨析的话,你会发现,所谓的究竟名法,其实就都不究竟。就好像数学,物理里的概念一样,比如一个电阻的具体电阻能知道吗?我们用公式,算出来的数值,那个是个纯理想状态,就是没有干扰因素的。但是,实际中,这个电阻和另一个东西接触,中间有空气吗?有杂质吗?有氧化膜吗?又好比一个东西的具体周长也是不可知一样,比如一个杯子的口,周长是多少,那指的是理想状态下的周长,我们的前提是预设这个杯子的口,是无限平滑,绝对平滑的。但实际上如果放大看,它不是平滑的,理论上来说,任何物体,周长都是无限长的。
心所法的原理也是一样。52个心所,其实就是预设的不可再分而已。实际上每一种心所法,它不光是一个单一的心理状态的。52种也是传统分出来的,目的是让你能够更好的理解。实际上的话,心只有三种状态,引力,斥力,无作用力。所以在分析某一个心所的时候,如何细化理解,到底到多细,这个是没有标准的。为什么我不同意吧慈悲分到嗔心里呢?因为传统教法里分52种,如果你开了这个先河,说二无量里的比如悲心其实是不善心所里的嗔,那么到底是不善,还是善心所?如何审查业和报呢?同理,那么比如愧心,理解为对不起别人,有愧。是善心,那么也是追悔吧?追悔是不定心所啊。然后又比如惭也是一样涉及追悔。又比如信和念,和心适业性,神适业性又是裹在一起的。在我看来这52种分法就是一个相对世俗来说不粗不细较为适当的分法,但是不能深究,更细,你一旦试图分解理解每一个这些心所,你就会发现,这个连着那个,或者就是那个,那个就是这个,全部乱套了。
所以我基本上态度是,两种看法,一种就是学习的时候,几种心所就把它当成本身看待,不刻意去把相似的归类,组合。另外一种就是,如果一旦你要去组合,所有的心不外乎只有三种,或者四种。贪嗔中性;或者贪嗔痴慧(贪、嗔、不知贪嗔、不贪不嗔)四种。总结起来就是这三种或者四种。而且我个人还认为,其实就是三种,就是贪嗔和中性,已经没有别的了。因为痴心本质也是贪嗔。意识(心)的最终体现,不外乎就是主观,主观的最核心体现就是或然率,或者几率,或者可能性,并且是不确定的。不管是世界还是心,最终就是这个。所以只可能有黑白无色。或者引力斥力无力。所以如果是考试,按某一个体系,或者教材,它规定说慈悲要归到嗔,那么考试就这样填写。但是如果是做学术,这个是不严谨的。只是方便的。
你如果有了返照智,你看心流,你会觉得用什么来形容?瀑布。心流瀑布。为什么会是瀑布状的?为什么大千世界纷繁多样,人心易变又难测?因为就是一个y字。现实中的河流也是y字组成的,属木,血管,流变的东西,运动的东西。一个东西动线是一条线,往前走,往左拐,于是右边的可能性熄灭了。左边是实数,右边是虚数,还是一个y。心流的形状就是个y字,很多很多y看起来就是瀑布。所以当你见道了,证果了,你有了返照智,你每一个起心,第二念就会返照,你会知道是善的,不善的,唯作的,就是这个原理。
并不是每一个起心你都会在52个心所表里去对照,这样去返照,不是这样的。
很实质的问题啊,你反思上一个心的时候,你最终得知的是悲呢,还是嗔呢?很简单,你试试就知道了。很多心所都是共生的。比如嗔不可爱的境,此人受苦,我期望拔除他的苦。所以有悲,这是嗔,这是实数,反面不就是贪吗?贪一个无苦的,可爱的境,只是说它是虚的,没有体现出来的。
一个人在悬崖边,手抓着岩石吊在那里,你看着着急,他可能爬上去,也可能掉下去,你一定在祈祷希望他爬上去,对吗?脑子里已经有这个内容了。同时你脑子阴影的地方就是已经想到他掉下去,摔死了。这个也具足了,也是有的。一虚就有一实,两种可能性。如果时间此刻静止了,或者说当下,生死是叠加在一起的。而不确定的就是哪一个会变成实,哪一个会变成虚。我来告诉你,虚实轮流坐班,无规律呈现的,放眼最长久的时空,无量劫。这二者无规律交替出现。一直在互相转换。回归现实就是选择,所有的智慧啊,修行啊,学习积累啊,都是为了做出选择,消除不确定性,消除到最终,就没有所谓的选择生还是选择死,或者说没有不确定的生死,不确定的造作和不确定的后果。不确定就是梦幻,确定就是清醒。
很多时候信心从哪里来的?就是相比较过去,更确定。不然的话道心就会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