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观和唯识的辩论,在我的帖子里一直以来,已经屡见不鲜了。包括我这贴原来是发在别人帖子作为答疑所用时,就已经出现了很多中观思想的吧友,与原唯识思想的楼主辩论的情况发生。
但是这个问题岂能是我们今日随意打打字讲两句就能解决的问题呢?历史上唯识学派的前身。部派佛教时期,说一切有部中,出现被称为瑜伽师的流派,随后出现了瑜伽行派。后续在此基础上发展,像到了@唯识现代化?所提到的《大乘百法明门论》,已经夸张到对一切“万有诸法”进行详细的分类,简称“五位百法”。其分为五类: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共计有百种法,所以称为“五位百法”。就这些概念,就算一一例举都不是易事,再进行深刻的分析和理解。那更是很多很多学者的障碍。要知道这样的详解倾向,似乎与原本几条我们世俗生活最根本的几条危机有冲突,如“生命短暂”“人生难得”等。
不仅如此,唯识的思想体系很复杂,不同时期的唯识思想,不同人的唯识思想,不同人所翻译的唯识思想,都不一样。所以,学习唯识比较头痛的也是这个问题,比方说,弥勒的唯识思想和无著的唯识思想有差异;无著的唯识思想和世亲的唯识思想又不太一样。最明显的就是十大论师,各自的观点都有出入之处。《成唯识论》就是根据十大论师对《唯识三十论》的不同解释,然后将它们糅合在一起,其中,以护法的思想为主。
差异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比较明显的是对种子问题的看法。学唯识宗的对种子这一概念应该很熟悉。种子说有三种:本有说,新熏说,本有新熏说。还有关于心分的看法,有一分说,二分说,三分说,四分说。主张仅有见分的属一分说,主张有见分、相分的属二分说,主张有见分、相分、自证分的属三分说,还有四分说,即在三分说的基础上再加证自证分。所以,唯识宗的理论非常复杂,谁说的对呢?
也因为如此,历史上有佛护以及清辨,主张“一切法无自性为空”是了义说,以中论思想的立场,与主张“一切法无自性为空”是不了义的瑜伽思想相抗衡,来复兴中观学。又发展出了无数对中观和唯识之间的辩论,最终甚至发展到论辩的双方,不认为论辩的双方都能达成共识,所以采取“破而不立”的论辩立场,不提自己的意见,只从对方的主张中,找出他的矛盾与错误,而加以瓦解。以演化成“归谬论证派”这样的情况。如今的我们再来看这些历史,可能很容易想到,这些事情如果在原本世尊的言论中,都会归于“戏论”的范畴,无意义范畴。不过当然也因为这样的情况,让一破到底的禅宗反而成了大家反思的一派。
当然,不论如何,矛盾总要解决,所以最终瑜伽行中观派,结合两家之长处,主张“世俗唯识,胜义皆空”兼顾世俗二谛,两家之长的学派出现了。从此到和谐了很多。
所以这些都是历史上我们真实的借鉴,已经有前人前埔后续,付出生命总结出的智慧已经明摆在眼前了,我们又何必再次摸着石头过河让自己走偏了呢?
一些论,皆是慧的范畴,千年以来,其实我们前人早就总结出重要的原则了,那就是有定无慧是邪定,有慧无定是狂慧。戒定慧三学缺一不可,互相而立,这早就是不容辩驳的修行准则了。因此过多的理论上探讨可能比起准则的一些基本教化就来得无力很多。
当然我并不反对详尽细致分化的道理,能有学者在唯识名相,法相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对一些不同根性的人来说,还是有十分积极正面,破妄想,立正见,有这不可磨灭的实在受用意义。并且对于成就来说,广大的见之,细致的因明,就好比能解大菩萨的沙尘惑,能生无量法,因此最终成就的善巧肯定也是十分的殊胜广大。这一点我给予真心的赞叹。为此我曾经也发愿过,命中生于兜率,亲听玄奘法师和弥勒菩萨的教诲。看我的id就会发现了。
只是在做如此广大深远慈悲菩萨行的同时,最好还是不要忘却我们最初修行的初衷,才是最最好的,以上就是我的观点